然而陳重無論如何的測試,也沒有弄清這徽章的作用,甚至他還將其帶到了很多頂級的實驗室去分析,除了知道它的材質不屬于地球之外,也是毫無發現。
就算是不知道這個徽章的用途,可陳重還是將其隨身攜帶著,以免出現意外。
對于現在的地球和人類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流浪的賽博坦星人不定時的降落在地球某地,戰艦雖然少一些,可是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是在數日后,陳重就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了。
在全世界各國的電視和網絡上都出現了一些新聞,主要的內容就是六支銀白色的金屬角從地面長了出來。
沒錯就是長,根據研究人員的測算,這六支金屬角正在以每天三米的速度變大。
除了每一天都在快速生長之外,這些金屬角出現的位置也很是奇怪,它們并不在一起,而是分布在了六個地方。
陳重一邊看著新聞,一邊讓銀色飛鷹將每一支金屬角的位置標注出來。
“嗯?”
當這六支金屬角的位置出現在虛擬屏幕上之后,陳重立刻有了一個發現。
雖然看起來這六支金屬角分散在世界各地,看起來毫無聯系,可是它們恰好都出現在一處地球的大陸板塊上。
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于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于“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于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陳重同樣讓銀色飛鷹將六大板塊拼接在了一起,發現它們果然可以組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大陸。
“計算一下這些金屬角出現的時間。”
按照研究人員的測量,這些金屬角的生長速度是每天三米,那么從它們現在的大小就可以準確的計算出它們出現的時間。
這樣大的新聞早就引來了無數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以及數量更多的媒體從業者,所以關于金屬角的數據也不是什么秘密。
銀色飛鷹從這些已知的數據進行計算,很快就給了陳重一個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