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清貴,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仕途順暢,熬上幾年,進侍講、侍讀,再進侍講學士、侍讀學士,最后入閣參贊機務。這是大多數閣臣進階之路。
如果由翰林入詹事府,成為太子幕僚,太子登極,必重用舊人,升遷的速度就更快了。
當然,雖非翰林不能入閣,卻不是所有翰林都能入閣,還得機緣巧合。
這不,王興的同僚中就有幾個飽學之士,堪稱大才,卻是一直在修國史,在王興看來,如果沒有機緣,這幾個人,怕是要“將清貴進行到底了”。
比如,萬歷三十八年狀元韓敬、萬歷四十一年一甲的狀元周延儒、傍眼莊奇顯、探花錢謙益。
熟知歷史走向的王興,對這幾位的結局都非常了解。
周延儒作為明朝末代首輔,由于假傳捷報,被崇禎皇帝賜死,崇禎皇帝評價其“機械欺蔽,比匿容私,濫用匪人,封疆已誤”。在他被賜自盡兩個月后,明朝滅亡,可以說,他算成了腐朽大明朝的殉葬品。
錢謙益倒是非常聰明,明亡后降清,被清庭授予禮部侍郎,后又投入到反清的事業中。
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是兩件事,一是在他五十九歲時,迎娶了二十三歲的名妓柳如是;二是被雍正皇帝斥為“名教罪人”,死后還被清庭列入“貳臣傳”。
為明所不恥,為清所不容,可以說,他的歷史并不光彩。
莊奇顯倒是在歷史上留下了忠孝之名,也是王興最敬重的一位。
莊奇顯19歲便鄉試中舉,考取第九名。26歲奪得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成為其家鄉六位考取鼎甲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第二年,他奉慈圣太后遺詔往河間諸路宣讀。三年任滿,恰逢父親去世,他便辭官回鄉守喪。到家后,他走遍大小山麓,為父親求一方理想的墓地而不得,以至身體大損。萬歷四十八年(1620),守喪期滿回朝。
天啟二年(1622)正月,升為南京國子監司業,不久即因病去世。
臨死前,莊奇顯寫了一首絕命詞:“非求生,求見老母一日;非憾死,憾虛父母此生。求者空求,憾者永憾。不忠不孝,誰結吾局。”讀之人人流淚。重病期間,恰聞征遼事敗。莊奇顯撫床扼腕恨自己不能“馬革為殉,空斃牖下,不勝恨恨”。
莊奇顯生性孝順,居家以正己為要。與人交往襟懷坦蕩,心如金石,只可惜去世太早,未及大用。
至于韓敬,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少天資穎異,其父目之為千里駒,以為非久居人下者。又好佛學,通釋典,游學于蓮池大師,曾隨其放生于西湖蓮勝社。
萬歷三十八年,侍郎王圖主持會試,湯賓尹以庶子為分校官。舉人韓敬,曾受業湯賓尹。會試時,韓敬的試卷為其他考官所棄,湯賓尹越房搜得此卷,與各房互換闈卷,凡十八人,強圖錄敬為第一。
后被東林黨揭發導致萬歷三十九年京察湯賓尹被罷。
韓敬這個狀元來的不是那么光彩,在其心理上有了陰影,又常常遭到嘲笑和譏諷,史上說他沒有幾年就辭官回鄉了。
卻不知是他臉皮變厚了,心理素質變強了,還是歷史發生了變故,距他得中狀元已經過去六年了,人家韓敬仍在翰林院修國史,還成了王興的同僚。
……
有新同僚到來,大家無論心里怎么想的,面上自是非常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