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知道,大戰即將來臨。
王興把軍隊交給洪承疇,自己則帶著李忠和錦衣衛趕赴沈陽。
來到經略使衙門,進了楊鎬的值房,見除了楊鎬以外,還有遼東巡撫周永春和一個書生打扮的人在座。
見禮完畢,楊鎬又給王興介紹那位書生,才知道那位叫沈南,是楊鎬的幕僚。
“王大人,周大人,請你們來,是想商量一下開戰的事。”楊鎬命親兵給王興上了茶,然后說道。
“大軍集結以來,日費萬金,朝廷財政吃緊,皇上幾乎每五日都要下旨催促進軍。本來我還想再調一些軍隊來,但皇上催促這么緊,我也吃不住勁了。目前我軍有八萬五千人,加上葉赫部出兵一萬五千,朝鮮出兵一萬,共有十一萬,而建奴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六萬,十一萬對六萬,我看勝算也在七成以上,所以,我已經上了奏折,準備于二十五日正式進兵。王大人,周大人,你們看可以嗎?”
“沒有。”王興和周永春都表示沒有意見。
王興知道表示異議也沒用,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信心滿滿,急欲一戰,他反對又如何?何況這么多軍隊人吃馬嚼的,確實不少耗費糧餉,時間越長,對老百姓越不利,還不如早打早敗,早給百姓減輕負擔哩。
“好,那就請沈先生談談進軍方略。”楊鎬說道。
“遵命!”沈南站起來沖楊鎬一揖,然后走到東墻邊的《遼東形勢圖》前,拿起一根細長木棍。
“三位大人,建奴雖然只有六萬兵,但其單兵素質很高,作戰能力很強,如果令其猬集一團,必然急切難啃。為此,必須想辦法令其分散兵力,才好各個擊破。楊大人制定的進兵方略是,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分別是北路、西路、西南路、南路,約期會攻于赫圖阿拉城下。具體布置如下: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沈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余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余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祁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后方交通。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勛總管運輸糧草輜重。”
介紹完進軍方略,沈南放下手里的木棍,回到座中。
“兩位大人,你們以為如何?”楊鎬問道。
“下官是文人,不懂軍事,聽著倒是很有道理。我沒有異議。”周永春率先表態。
王興本來聽了沈南的介紹,就已經心涼了半截,知道這次大敗是肯定的了,又一聽周永春的表態,心里那個膩歪呀,這個進軍方略你們肯定是通過信了,此時竟然裝作不知道。你不懂就不懂吧,還說什么文人不懂軍事?這不是明擺著不讓我表達異議嗎?哼,明知道自己說的你們不聽,那我也得說,最起碼得表明自己的態度,省得戰后你們往我頭上扣屎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