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他要借著這個機會,獵取最多的善功,一則壯大功德劫蓮,二則奪取道界大會的第一名,弄到那三塊高級源能石,然后進入無間仙界的世界山。
最好能夠上到世界山頂部去看看。
他懷疑,那個連通了廣寒冥界和無間道界的東西,應該就在世界山頂上。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連楊軒自己也有些搞不清楚。
這好像是一種本能的直覺。
兩日后,楊軒齋戒完畢,沐浴梳洗后,更換了一套嶄新的書生青衫。
一切收拾完畢,他推門走了出去。
一路行來,原本跟著七十二名弟子,有些人在途中城邑落腳,已經開始在齊國宣揚儒教仁道學說,余下還有四十九名弟子跟著,此時皆在門外恭敬的守候。
見到楊軒,弟子們紛紛恭敬的上前見禮參拜,恭迎楊軒齋戒出關。
一名弟子上前,把整理好的一份兒情報書冊,雙手捧著遞給了楊軒。
“老師,這是今日要參加論學的各方大賢名單。”
楊軒隨手接過,翻看了一遍,然后重新遞給了那個弟子,并嘉許的頷首一笑。
“做的不錯。你們準備的如何了?”
“回稟老師,弟子們這幾天一直按照您的吩咐,在溫習《論語》和《孟子》。”
眾弟子們紛紛開口道。
“有何收獲?”
楊軒點了點頭,微笑著繼續問道。
四十九人中,有一人迫不及待的上前一步,恭敬道:“弟子有些心得,想請老師指教。”
這名弟子來自書星,名叫荀惑,據傳祖上跟半圣荀子有些關系,算是荀子的后裔,向來秉持半圣荀子的性惡論學說。
不過,自其轉世入了楊軒門下,跟著修習了亞圣孟子的仁道學說,以及性善論后,想法有了一些改變。
“說說看。”
楊軒鼓勵的看著荀惑,微笑著道。
“是。弟子以為,此次論學,探討的中心,必然還是王佐之學。弟子這幾日研習孔孟之道,以為王佐之學,應內持仁政之道,外輔禮樂教化,可于當前亂世,開萬世太平也。”
荀惑恭敬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認真的看著楊軒,等待著他的點評。
楊軒微微頷首,沉思片刻,道:“善也。爾等可有他論?”
此次與稷下學宮諸子論學,楊軒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下場,他的學生們,也得上場幫助他宣揚自己的學說。
如此,方能顯出他這魯國大賢儒士的真正教化之功。
“弟子也有話說。”
又有一名弟子上前,恭敬的先向楊軒一禮,然后開口闡述自己的觀點。
“荀師兄此法,故乃雙全之策,但于此亂世,卻很難推行開來。弟子以為,仁政和禮樂教化的施行,放在大一統的王朝,自是能開萬世太平之業,但當此諸王爭霸的亂世,卻不可行,不能行。”
開口的這人,叫董紀,據說是半圣董子的后裔,對儒學的研究,也頗有獨到之處。
楊軒平時跟自己的這些學生探討學問,對他們各自學說,都做過調查研究。
“哦,叔紀似乎另有高論,不妨說說,也好讓大家參考參考。”
楊軒笑道,并朝著想要開口爭辯的荀惑擺了擺手。
董紀轉世后在家排行老三,是以平時大家私下里都稱呼他為叔紀,以示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