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欽命之下,朝廷的動員力飛快,迅速聚集了兩萬人馬,日夜兼程趕到倞山關腳下。
這般效率實屬難得,須知目前五路行尸大軍,雖然沒了烈僵王指揮,卻憑借本能肆虐各地,鬧得慶國境內一片狼藉。
此番的兩萬人馬,已經是慶國最后的兵力。
帶頭的兵馬大元帥,儼然是當朝太子,親自披掛上陣,足見皇帝對此事的重視。
除此以外,呂君彥等印綬神捕跟隨軍出行。
一路上,太子將呂君彥叫到身邊,不停詢問關于齊治的事情。
“呂印綬,聽說你和齊道官是多年好友,可否向本宮多講些關于他的事情。”
太子也有三十多歲,長相富態寬和,對呂君彥極為客氣。
“殿下有問,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呂君彥微微欠身。
柳總捕陣亡,剩下的幾位印綬神捕,自從逃到京城后,便開始暗地里爭斗起來,都先要成為下一個總捕。
呂君彥先前占據優勢,無非是仗著柳總捕的賞識,但總捕死后,他資歷太淺的缺點暴露出來,在歷次爭斗中落入下風。
本來,呂君彥已經連遭挫敗,要放棄爭奪總捕的位置。
沒想到,皇帝派人召見,要他陪著太子出征,接受已被收復的諒山關。
呂君彥這一打聽,才知道局勢竟翻轉過來,齊治孤身闖入倞山關,斬殺敵酋烈僵王、飛尸元帥和三尸將軍。
數十萬行尸大軍的首領,竟被齊治一掃而光。
這次太子率領兩萬大軍,就是過去領功的,不存在半點危險。
而呂君彥之所以被點名,還是皇帝聽說,他和齊治關系很好,方才要太子帶上他,借機和齊治搭好關系。
呂君彥心中慶幸無比,自己這輩子投機無數,但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便是盡力巴結齊治。
曾幾何時,齊治還是民間散修,不過得了七品道官的職銜,便敢當面擊敗呂君彥,甚至不給他半點面子。
呂君彥回想當時,恨不得對當初的自己跪拜謝恩,若不是趁機和齊治化敵為友,怎能有今日的風光。
這次能和太子同行,已經是皇帝的恩賜,無形中傳出的意思非常明顯,下一任總捕,非呂君彥莫屬。
聽得太子發問,呂君彥有些慚愧,“好友”之說純屬胡說,他和齊治之間的關系,確切來說是利益同盟,而且他處于較弱的一方。
但太子如此發問,呂君彥縱然知道內情,也不能反駁,反而要順著話頭往下說。
“殿下,齊道官此人,雖然年輕,卻行事穩重,最終情誼,旁人若對他有一分好,他便回報十倍乃至百倍。”
“此外,齊道官性格正直,嫉惡如仇,斬殺的陸穩、哀樂山群盜,無不是罪大惡極之輩,死有余辜。”
太子聽得連連點頭,突然問道,“聽說齊道官來自真靈觀。”
呂君彥微微一愣,說道,“不錯,齊道官還有個師兄,名為蕭求道,共同經營這家道觀,人稱觀主、二觀主。”
太子感嘆道,“這次齊道官對社稷有功,父皇不吝賞賜,不僅齊道友本人要封賞,連同真靈觀也要賞。”
“殿下考慮的周祥,臣佩服!”
太子見呂君彥態度恭敬,對他勉勵道,“呂印綬,你在天憲司效力多年,忠誠和才干都有,今后必有重用。”
呂君彥聽了,心中狂喜。
“來之前,父皇和我說了,齊道官,還有你呂印綬,都是留給本宮的人才,你們以后要互相扶持,為本宮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