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大宋求著蒙古議和,而非蒙古求著大宋修睦。換言之,這場和親一旦破裂,對蒙古或許無關痛癢,但對大宋……卻是萬劫不復。
這也是柳尋衣明明受到羞辱,怒不可遏,卻仍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根本原因。
顧全大局,忍辱負重。
短短八個字,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
不必怨恨汪德臣的刁難,亦不必怪罪忽烈的冷漠,更不必苛責蒙古大汗的傲慢無禮。
要恨,只恨朝廷無能。要怪,只怪家國衰敗。強弱懸殊,盛衰之別,以禮相待是寬容仁慈,傲慢無禮才是本來面目。如果兩國的地位反過來,只怕場面也不會相差太遠。
更何況,汪德臣如此刁難并非無理取鬧,緣起于汪緒統與洛天瑾結下的不解之仇。
堂堂蒙古大軍的總帥,年紀輕輕便能威震八方的將軍,百年難得一遇的天賜帥才,如果連替自己同族兄弟出一口惡氣的膽量和脾氣都沒有,反倒有些奇怪。
因洛天瑾與汪緒統的私怨,汪德臣竟直截了當地打了大宋一記響亮的耳光。
如此不計后果的霸道行事,忽烈身為王爺非但不出面圓場,反而作壁上觀。由此足見蒙古在大宋面前,姿態何等的高傲?底氣何等的充足?作風何等的強橫?戰力何等的自信?
反觀代表大宋的柳尋衣,底氣之空虛,靠山之軟弱,令其在蒙古人面前顯的愈發人微言輕,渺小悲哀。
今時今日,柳尋衣能忍則忍,不能忍也得忍。
畢竟,忽烈已鄭重其事地駁斥龍羽的造謠,并處于重罰,算是替蒙古大汗正名。
至于汪德臣的不依不饒,則是出于洛天瑾和汪緒統的舊怨,柳尋衣不能拿著私人恩怨向蒙古大汗討要公道,更不能因為私人恩怨而貽誤國家大事。
然而,真相往往比柳尋衣猜想的更加殘酷。
其實,忽烈聰明絕頂,汪德臣同樣智慧。他二人能坐到今時今日的超然地位,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不可能是率性而為,無的放矢。而是暗藏韜略,另有企圖。
此刻,他們一個三緘其口、一個耀武揚威,并非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而是一種早已在內心達成的默契。
換言之,是忽烈與汪德臣此唱彼和,臨機串謀的一場好戲,目的有二。
其一,陷堅挫銳,借機殺一殺柳尋衣這些大宋使臣的銳氣。剛剛,柳尋衣等人一見到忽烈,馬上向龍羽發難,甚至有怪罪蒙古大汗失禮的意味。明目張膽地擺出一副強硬姿態,此事忽烈嘴上不說,實則心中極為不滿。
其二,敲山震虎,讓柳尋衣等人明白,宋蒙雖在名義上和談,實則兩國在這場和親中的地位并不相等。柳尋衣為大宋威嚴考慮,欲將自己擺在與蒙古王爺平起平坐的位置上,而忽烈卻要通過汪德臣的刁難,旁敲側擊地告訴他們,宋蒙締交并不平等,無論何時、何地、何事,永遠是蒙古為主,大宋為從。
如此一來,忽烈也將在雙方接下來的交涉中,穩穩占據主導地位。
常言道:姜還是老的辣!
相比于治國平天下的忽烈、汪德臣的高深城府,柳尋衣的江湖心機……仍太顯稚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