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這世間,人人都能如莫爺爺一般忠貞無二,朕又何須如此操勞心思。”
又與莫問道談笑了一會兒,似乎是對方說到朝中老臣皆是忠貞賢良,正德天子突然冷笑一聲感慨道。
“陛下何出此言,可是朝中又有不臣讓陛下勞心了?”
未料到會從皇帝口中聽到這樣的嘆惜,老太監不由得眉頭一皺。
先帝文韜武略,勤政愛民,只可惜身子骨先天有缺,方值壯年就不幸駕崩。
臨終前,擔憂獨子尚幼,特地令皇后垂簾聽政,又從百官中擇選一眾賢能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在莫問道的印象里,這些人都是經世的大儒,被先帝所倚為臂膀。
難不成是見天子尚幼,掌握權力的日子一長,就連自己的本心都忘記了?
老太監轉念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
在他沒有受傷以前,可都有在暗中仔細盯著群臣的一舉一動。
雖然時間久了,有人漸漸開始不滿足手頭的權力,但更多的還是恪守本心,關鍵時候能夠站出來為天子助力。
會讓天子露出如此神色,莫非是在自己受傷期間,朝中發生了何種變故?
腦海中浮現種種猜疑,老太監殺心漸起。
“造反?一群迂腐的儒生秀才又能做出什么大事!”
領會莫問道的言外之意,正德天子不由嗤笑出聲,好半天才止住笑意慢慢向對方解釋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不是他看不起那些朝中文官大臣,或許引經論據,爭權奪利是他們強項,可要說造反,卻是實在高估了他們。
“朕是在笑,這些人昔日國師入朝時,百般論據僧人誤國,央著朕誅殺此僚。”
“可惜時候一久,各自得了好處,就仿佛共同失憶了一般,紛紛閉口不提,甚至幾次朕隱晦暗示都裝聾作啞。”
“這就是經世大儒,這就是治世能臣,這就是朕的一眾顧命大臣,真是有夠好樣的!”
當初冊封國師,正德天子還有一層深意,是想拉起朝臣與宗門之間的矛盾,好讓他有機會渾水摸魚,漸漸收回手中的權力。
可誰料這些人反過頭居然抱成了一團,著實讓正德皇帝頗有一番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荒謬感。
“老奴依稀記得,先帝時那位常狀元,脾氣可是又臭又直,莫不成他也與那廝同流合污了?”
老太監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這位可是倔起來,連自己的恩師,當朝首輔都敢參上一本的存在,不會這種人骨頭都會彎了吧?
“老師自然不是那種人,奈何國師勢大,手下奇人異士無數,老師幾次三番上奏,朕聽聞好些人都對他老人家有些不滿。”
“朕擔心老師出什么意外,便明升暗調將他送離京城,暫且避一避鋒芒。”
正德天子一番解釋,倒是讓莫問道一顆心勉強安定些許。
不過即便如此,老太監臉上的殺意依舊是半點未有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