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關于商稅的問題,也不要只想著加稅!”劉皇帝又指示道:“加稅固然能直接提升朝廷的收入,但過于簡單粗暴,難以持續,且容易打擊商賈的積極性,是竭澤而漁的辦法。
就拿鹽事改革來說,重稅之下,能有多少人愿意參與進來,即便參與了,最終為了足夠的利益,大肆提高鹽價,受苦的就還是黎民百姓了。
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會把那些抬高鹽價的商賈看做奸商,朝廷也可加以打擊,明令鹽價。但那樣,改革的意義又何在?倘若是那樣,還不如保持現狀,直接提高鹽價。
因此,在商賈商事之上,朝廷還當設法,制定更合理的律法,規范約束商賈行為,扶持那些服從管束、依法納稅之人,打擊那些偷稅漏稅的不法商賈,使官府與商民互惠互利,才是長久之道......”
這些年,大漢商業,確實在蓬勃發展,商品經濟已經初具規模,但朝廷在引導與規范上,仍舊處于一種初級的階段上。
從思想文化上,朝廷上下,官府民間,對于商賈商業都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士農工商仍舊是主流。
若不是一直以來,劉皇帝對商賈的態度比較好,大漢的商賈們,未必有如今這樣一個相對寬松的經營環境。
即便如此,也屢有波折,過去,已然發生過幾次割韭菜的行為了。此番,財政司又拿出了一套商稅改革方案,并且簡單粗暴,就是對商業貿易行為進行加稅、增稅。
增稅,劉皇帝是不反對的,因為就大漢目前的情況而言,商稅的收取,是很不到位的,朝廷也做不到太細致,畢竟沒有那么多精力,也沒有那么多的人手。
因而,這些年,大漢的商業在蓬勃發展,每年商稅都在增加,但與商賈得利相比,只是小頭。所以,劉皇帝也樂得在合適的時間,割一波韭菜。
但就財政司所擬方案來看,用搶劫來形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吃相太難看了,并且,劉皇帝覺得,這是在打擊抑制商業的發展。
甚至于,更像是一種報復行為,國家財政拮據,而一些商賈卻富得流油,直接引得朝廷饑餓的目光投向他們。而在去年北伐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糧食、木材、船運以及各種手工業商人,從朝廷的軍費支出中,賺了大錢。
而在一些財政司官員看來,朝廷的錢,都是民脂民膏,豈能讓一干商賈給賺去了,朝廷的錢,哪能這么容易賺到,于是想法設法,要讓他們吐出來。
而最后的辦法嘛,加稅,課以重稅,還是全方位的。劉皇帝對此,當然得指導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