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趙普的進言,劉旸再度陷入了思索,臉上雖然沒有過多的表情,但顯然,他很是糾結。糾結也就代表著,是有所意動的。
然而,遲疑幾許,劉旸終是搖了搖頭。他明白趙普的意思,同時腦子里也未真正考慮清楚,但就是近乎本能地表示拒絕。
張嘴之后,劉旸的語氣卻十分堅定“既然事實如此,又何需隱瞞我知道趙相的顧慮,怕引起更多的非議與揣測
然而,朝廷既然調查清楚,確認事實,將情況公布即可,倘若有遮掩,豈不更顯得心虛,更惹人懷疑
堵人口易,服人心難,掩耳盜鈴之事不可為,況且,朝廷公斷,何需遮掩”
太子這番話,義正辭嚴。然,劉旸在做這番表述之時,他腦子里已經理清楚了,固然有話里的考量,更因為,這二次審閱,有這么多人參與其中,事已泄,恐怕不是叮囑一番就能保證結果不流傳出去的。
趙普呢,面對堂堂正正的太子,也沒有枉做小人的羞臊感,只是平和地應道“殿下所言有理,是臣思慮不周”
事實上,在趙普看來,此事也好解決,想要不泄密,給足威懾便行,比如,但有泄露,知曉情況的人,一并黜落。
當然,這樣的做法或許顯得極端。不過,趙普也僅僅給出一個建議,向太子表明自己在此事上的態度與立場,至于采不采納,這就要看太子殿下的抉擇。
劉旸的抉擇,也很快清晰而有力地表達出來“就二審的情況,公等的判斷,以及兩份名單,據實上報,聽候詔旨行事”
劉旸還是聰明的,最終一錘定音的,還得看劉皇帝。
“那武濟川可在新名單之列”劉旸突然問。
趙普頷首,并且語氣玩味“在不只在,還名列前三”
“新擬定的九人之中,可有那徐士廉”劉旸眉毛微挑。
“仍無”趙普目光清澈,語氣肯定。
這下,劉旸也有些意外,說“適才我也接見過那徐士廉,雖有些桀驁自負,但確有幾分才情,當真不能以進士錄取”
提及此,趙普沉默了下,而后轉身,從書案中取出一份答卷,交給劉旸“殿下,這那徐士廉的策論,過目之后,您就明白了”
略帶好奇,劉旸接過攤開便認真起來,讀了一段,便抬頭道“寫得不錯啊,但頗有見地”
趙普“請殿下閱覽后半段”
劉旸再度埋頭,很快,蹙起的眉頭把好奇、疑惑都擠掉了,甚至連眼神都顯出幾分凝沉,緩緩抬頭,吐一句話“這個徐士廉,怕是自負過頭了吧陛下的功績,需要他評價朝廷的大政,他一個小小士子,也敢胡亂指責當過縣吏,會些刀筆,便以為能指點江山了”
“殿下息怒”趙普客套性地出言安撫。
察覺自己失態,劉旸也聽勸,迅速收斂心神,低頭又瀏覽了一遍徐士廉的策論,人也再度冷靜了下來。
顯然,能讓太子都繃不住,徐士廉這篇文章,很不一般。論乾祐開寶之治,這個論題很大,很多士子在做論的時候,都選擇其中段、一事、一政來做論述。
但是,也不免有才情卓著者,如武濟川、宋準、徐士廉這樣的人。武濟川是沒有保留地吹捧贊譽,突出文采,也顯示見識,那樣一篇文章,哪有考官敢給低分。
徐士廉則不然,這個要特立獨行,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評價乾祐開寶。對于劉皇帝的功績,也是認可的,尤其是乾祐時代的統一,也是大唱贊歌。
但是,在肯定的基調中,也搞出了些新花樣,比如明確地指出乾祐時代大漢平民百姓之疾苦、稅賦過重、徭役過重。
比如劉皇帝在諸多制度上的改革,不遵孔孟,不敬圣人,也點到了科舉對天下士子,尤其是寒門士子的不友好。
還有,劉皇帝御武臣寬容,對文官苛刻,雖然實情并非如此,但對于很多從乾祐時代便一路走過來的文人而言,就是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