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想干什么什么雞毛蒜皮的俗務瑣事都要來找朕,是覺得朕太閑了嗎”崇政殿內,劉皇帝一臉慍怒,將御案上堆著的兩疊奏章推倒,因為用力過猛,一些奏章甚至掉在地上,白色的內頁中密密麻麻地寫滿文字。
這些奏章,都是經過呂胤整理之后,呈報與劉皇帝審閱的,而從這些來自諸部司的本章就可以看出,劉皇帝近來有多忙,朝廷中那股風向如何。
見劉皇帝稍顯暴躁,呂胤微低著頭,默不作聲,只是親自將散落在地上奏章拾起,旁邊的喦脫見了,也主動上前幫忙。
待收拾好,將奏章的擺放復原后,呂胤方才不慌不忙地拱手道“陛下,國事雖則繁瑣,然豈有俗務,這一章一奏,都是朝廷大事,關乎國計民生,還望陛下鑒之”
一聽這話,劉皇帝當即就想懟回去,然而注意到呂胤那一臉不卑不亢的態度,又強行按捺住了。
怎么說呢,呂胤如今這個內閣大學士的位置,可不是劉皇帝賞賜的,而是他主動延攬的。原本,按照呂胤的想法,是不打算受任的,甚至連開封府尹都打算辭了。
不是怕猜忌什么的,而是自覺年邁、身體不支,只是劉皇帝固請,又多次找他談話,呂胤方才勉為其難接替李昉出任。
所謂無欲則剛,在這樣的情況下,呂胤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自然都秉持著自己的原則,依照朝廷的制度來。
劉皇帝也了解這些,自然不好將這無名之怒發泄在呂胤身上,免得這老家伙撂挑子不干了。雖然劉皇帝不可能受制于區區一名大臣,哪怕是重臣,但是,對呂胤這樣的正臣、干臣,劉皇帝也得給予一些尊重,當然也是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平復了下心情,劉皇帝伸手指著御案上的奏章,說道“朕也不是小覷怠慢這些國事,只是對這些大臣上奏背后的用心,不得不多思量幾分
什么事都往朕的案上奏,那趙普他們做甚政事堂難道是擺設嗎又讓宰相們情何以堪這些積極奏事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的心思,是真正放在這些事務上”
呂胤不是常人,當然明白劉皇帝話里所指的意,只是,他也不好對此事貿然發表什么看法。過去多年,他一直在地方任職,對于朝廷中樞的紛爭并沒有深入了解,但哪怕僅僅一些傳聞,也足以讓他持以一個謹慎的態度了。
一方面是趙普為代表的士族官僚集團,一方面是那些在軍政之中占據大量要職的勛貴,這兩者之間雖然只是籠統對朝廷內部派系進行區分,但內部的爭斗在很長時間內也確實是圍繞著這兩方間的碰撞而展開。
而近來,顯然是勛貴們,開始發力,針對的毫無疑問,就是趙普。至于劉皇帝的“勤政”,只是一個引子罷了。
順手拿起面上的一份奏章,劉皇帝翻看了一會兒,很快在手中甩了甩,直接擲于案上,道“這潘美也來湊什么熱鬧官兵餉錢發放、秋裝更換,這也要來問朕他這個兵部尚書當了這么久,連這點事都辦不好,還需要特地請示
過去幾年怎么不見他如此主動是趙普不批是財政司不撥款還是兵部的僚屬職吏他指揮不動了”
劉皇帝這一連串近乎誅心的問題,沒人能給個答復,但顯然,對于近來朝中那股暗涌與異樣風氣,劉皇帝是很不滿了。
目光淡漠,從奏章轉移到呂胤身上,劉皇帝豎指吩咐道“你親自擬一份詔書,免潘美兵部尚書職,調任云黔巡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