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此事會給朝廷造成怎樣的影響,呂胤暫時不得而知,也不好預測,但有一點是確信了,近來傳言的趙普相位不穩,也僅是流言了,趙普的宰相生涯仍舊持續。
而劉皇帝接下來的話,似乎也能佐證這一點。只見,劉皇帝指著御案上那一堆奏章,吩咐道“把這些奏章移交政事堂,讓趙普處置另外,關于兵部尚書的人選,由其與太子及諸宰臣商量”
“是”
要說劉皇帝對趙普一點猜忌都沒有,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過去這些年,面對各種針對趙普的非議,他多少是受了些影響的。
尤其其中,關于趙普擅權斂權、培植私黨的情況,劉皇帝也是上了心的,并一度有意壓制一下趙普的權勢。
在歷任首相之中,趙普手握的實權是最大的,這既有趙普執政能力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來源于劉皇帝的放權。
但是,劉皇帝雖然放權了,但趙普受到的挑戰,卻一點不小。在政事堂,還有監國參政的太子,諸部司還有幾名親王皇子以及外戚,官僚重臣中,前有宋琪,后有王溥,這些都是一種牽制。
至于,或出于自身的執政
方針,或受劉皇帝的逼迫引導,針對勛貴們的限制,更導致趙普失了絕大部分貴族的人心。
綜合以上因素,趙普的相位,絕對不能說有多穩固,只需要劉皇帝透露一點意思,有的是人撲上去搬到他。
論實權,趙普確實是不少,但要說獨攬大權,那顯然也是冤枉他了,上上下下掣肘太多,根本沒有多少擅權的空間。
原本,劉皇帝是覺得,經過這些年,再加上當初滑州河工貪腐案風波后對勛貴的限制打擊,勛貴集團的影響與實力已經有所收縮,趙普為首的官僚集團已經能夠做到壓制。
但因此番劉皇帝突然干涉朝政的舉動,而引起的這些波瀾來看,顯然,大漢功臣勛貴們對朝廷的影響,并不是那么容易清除的。過去,只是暫時蟄伏罷了,遇到點風聲,就能乘風而起。
有鑒于此,趙普這個宰相,還得繼續讓他當著。
至于罷了潘美與石守信,也僅僅是表明一種政治態度罷了。當這二者外放后,那朝廷內部,還剩下多少有實權的勛貴呢
中層的自不必說了,就勛貴子弟而言,數不勝數,但上層,尤其是靠近權力中樞的職位,掰著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了,并且大多數如楊業、高懷德、王全斌、慕容承泰、趙延進、安守忠等,影響固大,但大部分都局限于軍隊,且身份來源也復雜。
真正還在朝政中掌握實權,發揮影響的,大抵只剩下扶正的曹彬以及主掌理藩院的趙匡贊了。最近彈窗厲害,可點擊下載,避免彈窗,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