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室韋軍隊的擊破,顯然只是個開端,如何把他新擴張的千里江山真正化為漢土,才是更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朝廷發動這場對室韋的討伐戰爭,目的很純粹,就是為了消滅這支拒絕臣服,對東北安定造成重大破壞的政權。
至于土地上的訴求,并沒有太多的欲望,畢竟,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足夠龐大了,十年前劉皇帝就因為過于龐大的領土導致的大量行政靡費而感到頭疼了。
因此,這新占的千里疆域,也并不能讓朝廷感到有多少欣喜,這只是討伐室韋附帶的收獲罷了。
而這千里疆域,更沒有多少能夠引得朝廷動心的價值,太偏,太遠,太窮了,其間的資源,在大漢廣袤的國土上,有太多可以替代,也更易開發的地方了。
但對于遼東將士而言,就不是這么想的了,比起實際上的利益,開疆拓土,封侯賜爵,恰恰是他們致力追求的。
然也僅止于此,于劉煦而言,則又添一分考量了,朝廷不愿意花費大力氣做的事,他要做,在這片陌生寒冷的土地上,建立起大漢的統治,將新占土地消化,納入朝廷的治理體系之下,這顯然也是一個挑戰,一份功績。
于是,在那河之戰結束,室韋人政權崩潰之后,劉煦便開始考慮起,如何進行治理,這實在令他傷神,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建立有效的統治,確實有些難。
事實上,哪怕到開寶十三年,朝廷中樞對于東北的發展,仍舊沒有一個清晰的結論。東北的資源顯然是豐富的,土地,礦產,動植物資源,但是,實在不具備大規模開發的基礎,比起其他地方,開發成本也同樣高昂。
僅僅一個惡劣的氣候環境,便能讓人望而卻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口的缺乏,沒有人,縱據寶山,也是徒然。而朝廷諸邊,就沒有哪一個地方不缺人的,尤其是漢人。
到目前為止,朝廷真正下定決心,予以支持的,也僅在遼東這片有基礎、有底蘊的地區,但與偌大的東北相比,遼東也顯得有些小。
并且,在遼東都還沒發展起來之時,朝廷又豈有閑余的精力,去顧及整個東北地域。而深入進兵東北,其目的也僅在于討滅不臣,出于軍事戍防,出于遼東戰略安全的考量。
那河之戰以后,朝廷內部,就已經有人提出,不臣的室韋人既然已經覆滅了,那朝廷就沒有必要繼續勞民傷財,大加擴張了,只要東北諸夷,向朝廷表示臣服便好。
毫無疑問,這也是最省事的辦法,朝廷也能得面子,大漢那龐大的輿圖上也能將這些土地標記為漢土。
而一旦要進行深徹的占領,那必然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增加大量行政、軍事支出,其中的艱難,在大漢西南、西北,已經證實過的。僅僅一個民族問題,就能足夠讓人頭疼了。
不過,對于朝中的那些顧慮與擔憂,劉皇帝并沒有聽取,在攻滅室韋之后,還是同意了劉煦與馬仁瑀聯名上表的繼續挺進東北的請求。
劉皇帝的考慮也很簡單,其他的暫且不提,先把東北清掃一遍,把名義做實,至于之后,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頭疼也放到后面去,總不能因為建立統治有困難,就不去做了,那樣也只會把禍患遺留到未來。
于是,在開寶十三年夏,經過休整后的漢軍,開始調轉兵鋒,向東進軍,深入渤海故地。這一個進程,比起討伐室韋,要更為輕松。
動用的兵力也不多,只有一萬漢軍步騎以及三千仆從軍,路線則沿著鴨子河流域向東挺進,以整個過程來說,比武裝游行困難不了多少。
一路向東,沿著鴨子河流域的越里吉、盆努里、越里篤、奧里米等等部族城國勢力,紛紛請降,選擇抗擊的不是沒有,但接觸之后,便匆匆遁逃,遠離漢軍,根本沒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