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伷的眼神更亮了,不過很快有些不自信地說道“我,我,行嗎”
這反應,明明就渴望著,只是壓抑著。
徐熙大抵也明白其心情,沉聲道“殿下乃是高麗太子,是陛下唯一的繼承人,由您繼位,名正言順,就是大漢,也會支持的”
聽徐熙這樣說,王伷終于安心不少,甚至輕輕地吁了一口氣,而后問道“那我們現在當如何”
徐熙直接道“大漢朝廷應當也收到消息了,事情緊迫,怠慢不得,臣當陪同殿下進宮,向漢帝請辭,取得冊命敕書。只有這樣,殿下回國繼位,才會穩定順利”
“徐侍中說得是”王伷連連點頭,一副聽從徐熙意見的態度“一切,都拜托徐侍中了,他日,王伷必有厚報”
徐熙因為出身名門,又有多次出使大漢的經歷,熟悉漢學,又在高麗國內的平叛戰爭中立有殊勞,因此在如今的高麗上層,已經有了一定威信,否則,也不會才三十歲出頭,便成為高麗重臣了。
對于徐熙,王伷還是比較信任的,不只是因為王昭的提拔,也因為大漢皇帝對徐熙的評價也很高,有這層關系在,久居開封的王伷,深深迷戀大漢繁榮的他對徐熙也自然倍感親近。
當然,更重要的則在于,他雖然是高麗太子,想要繼位,也是少不得臣下的支持,而眼前,能夠接觸到的也只有一個徐熙了。
當事情定下之后,馬車內沉默了下來,兩個人都默默地思考著。
徐熙考慮著高麗的未來,漢麗之間的關系走向,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但王昭死后,于高麗國而言,是有好處的。
國內的政治環境會得到改良,氛圍會變得寬松,不會讓每個人都像過去那般戰戰兢兢,高麗的朝局也會走向正常,變得健康。
同時,大漢朝廷那邊,想來對于高麗的戒備與敵視也會放松一些,過去的這些年,在朝廷的教育下,高麗已經吃了太多苦,經歷了太多傷痛了,其源頭,還在于王昭那個強勢的君主。
可以說,王昭一死,宇內同歡。就徐熙所知,哪怕如今的開州還處在國王崩逝的默哀之中,但很多人已然在暗自慶祝著,喜極而泣都不夸張。
至于高麗的未來,想到這兒,徐熙又不由瞥了眼王伷,只能默默安慰著自己,一個相對弱勢的君主,對高麗來說,未必不是好事。哪怕荒唐一些,只要不侵害國民便好
王伷呢,也沉浸在王昭之死帶來的沖擊中,少許的哀傷過后,心情卻不免澎湃起來。他當然沒有什么大志,但是,即將成為高麗的國王,顯然是件值得激動,值得慶賀的事,此刻,哪怕東京的繁華,都難阻止他回國的迫切心情。
而想到開封,聽著馬車外始終不停的喧囂聲,王伷又有些意興闌珊,呢喃道“可惜,就要離開東京了,也不知什么時候還能再回來”
感受到王伷語氣中的不舍之意,徐熙有些忍不住,說道“殿下,東京固然美好,但這畢竟是大漢,而非高麗高麗國民還等著你,高麗江山還需要你肩負責任,萬萬不可流連于此啊”
“徐侍中說得是,我知道了”王伷有些敷衍地回答道。
不過,眼珠子轉悠了下,徐熙的話卻是給他提了個醒,東京畢竟是大漢的地盤,這里雖好,卻束縛太多,他一國太子,竟然還得受那區區商賈的氣。
如果把開州,也效仿東京發展,那么,在自己的地盤上,還不是自在逍遙,想到這些,王伷似乎找到了目標一般,年輕的面龐間都多了幾分雀躍。
徐熙在旁見了,心中默然“東京不愧天朝帝都,上國京邑,卻不是個好地方啊”
堂堂的高麗太子,竟被“腐蝕”成這個模樣了,這對高麗國而言,實在稱不得好事。而事實上,這些年,像王伷這樣的人,在大漢京師并不少見,有太多的異邦貴族流連于那絢麗的浮華,而流連忘返了。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