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情況,耶律必攝上位的可能是很大的,但事情最終的結果,偏偏不按照正常規律發展。
有人支持,自然也有人反對,結果偏偏是少數人戰勝了多數人,因為少數人手里掌握著最重要的一樣東西,軍權。
以耶律賢適、韓德讓、耶律休哥為首的耶律賢心腹臣子,聯合在了一起,力推耶律賢之子耶律隆緒繼位,堅決維護耶律賢制定的嫡長子繼承制,為契丹的長治久安著想。
兩股勢力,在契丹殿帳展開了為期十日的明爭暗斗,最終還是動了刀兵,逐漸步入個人能力巔峰的耶律休哥成為了耶律隆緒繼位的擎天保駕大臣。
曾經耶律必設因為軟弱,為了顧全大局,不愿契丹內亂,而主動放棄與耶律賢相爭。但這一回,他下定了決心,甚至組織起了一股貴族聯軍,但結果被耶律休哥輕松擊敗,而耶律必攝也被耶律賢的近臣女里斬下了腦袋。
至于漢騎的北上,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曹光實是個狠人,膽子也足,從臨潢府出發,真正率領麾下幾千鐵騎,直接兵臨斡難河流域,威脅漠北契丹統治中樞。
從收到耶律賢的死訊,到傳令進軍,再到兵進漠北,這其中需要的時間實在不短,等曹光實陳兵斡難河時,契丹那邊的局勢已經塵埃落定。
哪怕經過了一場內亂,面對漢軍之侵襲,耶律休哥仍舊率領皮室精銳,主動接戰。雙方上萬騎兵,廝殺一場,曹光實力敵兩倍的契丹軍,最終不支而走,在被追擊的過程中損兵近半。
至于由康保裔率領的另外一支漢騎則有些倒霉,因為迷失道路,在高原上轉悠了一圈,退回漢境,甚至造成了上百人的非戰損亡。當然,能夠全師而返,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當漢軍無功而返時,也就代表著漠北契丹再次度過一場危機,當然,也是大漢沒有盡力的緣故。即便如此,在北進的過程中,深諳“三光”的曹光實,仍舊給漠北契丹部族造成了沉重的損失。
說來契丹也是凄涼,當年與大漢交鋒,動輒能夠征發十幾二十萬的軍隊,如今,上萬人的交戰,已經屬于大規模戰斗了。
而穩定下來的漠北契丹,其主要權力,也集中在耶律賢適、韓德讓以及耶律休哥手中,兩個契丹宗室,夾雜著一個漢臣,構成了契丹的新權力中心。
得到消息的劉皇帝,甚至不禁好奇,韓德讓怎么能得到契丹人的認可,讓這么個漢臣占據高位。畢竟,當契丹北遷后,原本南北二府分治的二元統治基礎已經被破壞了,這樣的情況下,漢臣在契丹的地位可想而知,事實上,也沒有多少漢臣漢人追隨北遷的契丹。
幾經思量,劉皇帝能夠想到的解釋,也就一點了,韓德讓,乃至整個韓氏家族,都只是披著漢人皮囊的契丹人罷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