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皇帝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包括還在河東王府時,可能找出無數例子來證明,劉皇帝并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
早年的時候,或許還能壓抑本性,在面對自己信任、看重的人,還能保持著虛偽的謙遜,釋放出溫和與善意,裝模作樣地當一個圣主明君。
但是,皇帝當久了,國家太平了,天下安定了,習慣了高高在上,習慣了乾綱獨攬,過去的那份謙懷正在不斷遠去。
對于劉皇帝而言,任何人任何事,都需要一個信任的基礎,但如今,能夠獲得他信任的人,實際上是越來越少了。
連魏仁溥都能猜忌,那還有誰能讓他掏心掏肺呢過去,劉皇帝與魏仁溥、與王樸、與慕容延釗、與柴榮這些文武大臣之間的關系,堪稱佳話,是君臣一體、和衷共濟的典范。
但是這些人,都陸續故去了,同時,這些人,對劉皇帝,又是毫無保留的敬重與忠誠嗎劉皇帝自己都不信,關鍵在于,劉皇帝處在那個位置上,而這些人,需要依靠劉皇帝,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抱負,這是個互惠互利的關系。
哪怕是楊業,他對劉皇帝,也屬于一種忠誠與敬畏兼具的狀態。過去暫且不提,但如今,如果采訪楊業的內心世界,那他對劉皇帝的感情,敬畏也占據絕大部分。
這就是劉皇帝,一個逐漸走向獨夫,走向孤家寡人的帝王,一個被權力同化得極其徹底的政治生物。
可以想見,沒有符皇后,沒有太子,劉皇帝的晚年,怕是難以看到什么光彩,陪伴他的,或許只有孤獨與陰冷。
就是這些年始終得寵的小周宜妃,在那你農我農背后,也從未走進過劉皇帝的內心,再得寵,她也只是劉皇帝的一個妃嬪罷了,如果一朝失寵,與周淑妃的結局或許也不會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對劉皇帝而言,劉旸的作用已經很特殊了,與朝廷大局而言,就更加重要了。就拿已經在朝中持續了數年之久的趙盧黨爭來說,劉皇帝很少親自下場,但為了朝廷的和諧穩定,劉旸這個太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少為人知了。
雖然不喜盧多遜,但在朝堂上,劉旸還是竭力維持著一個平衡的局面,協調關系,趙盧之間的“官司”,也往往由劉旸擺平。
拿趙普來說,他這個宰相,已經當了十五六年了,這在劉皇帝當國的情況下,實在有些令人咋舌,不提其他,看看乾右年代大漢的宰相們是怎么走過來的就知道了。
但趙普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劉皇帝如此信任,愿意也敢把他放在首相的位置上這么久僅僅是因為他出眾的治國能力,因為他會迎合劉皇帝
顯然是不可能的,天下不會因為缺了一個趙普就無法運轉了,朝廷也不缺宰相之才。劉旸這個能夠擔當大任的太子,也是劉皇帝的一個保障。
在劉皇帝眼中,有劉旸在,就不怕趙普掌握的相權威脅到他的皇權,有趙普在,同樣也不怕劉旸這個太子逾越,這也是一種制衡。
當然,會造成這樣的局面,也因為劉皇帝是越來越傾向于穩定與安全,如非必要,也不愿意輕易改變。
但是,無法否認的一點,就是太子劉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二十年間,大漢穩定向前發展的同時,上層已經開始固化,形成固定的階級與利益集團,其根源,或許也來源于劉皇帝本身思想的固化。,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