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開寶十八年,干脆整合出來,于財政司下單獨設司,統一管理天下諸州市舶司,劉昀便是第一任的市舶使。
此番,劉承勛被遣巡視南洋,劉昀大概是靜極思動,心思活泛起來,高麗日本他去過,對于南洋地區,他也是抱有極大的好奇心,但不親眼目睹,總是籠罩著一層迷霧。
于是,主動向劉皇帝請命,愿意陪同皇叔一起南下,散播大漢榮光。難得見劉昀有這種積極的時候,劉皇帝自然樂于接受,很快就下達了以齊國公劉昀為副使的詔令。
劉昀遂愿了,順便還把市舶使的差事給讓出來了,而由此引發了一場對市舶使的爭奪,連吳國公劉暉與楚國公劉曙這兩個相看兩厭的皇子都動了心思,當然,全部被劉皇帝否決。
這兩個皇子,劉皇帝可了解得很深,劉暉寫文章、做學問尚可,文壇名氣很大,寫出的詩詞被時人與李煜并列。但二者風格,卻是兩個極端,李煜是極盡苦情,劉暉是極盡浮華,這也是身份際遇導致的。
但在劉皇帝看來,這個過去常被他欣賞夸贊,稱為皇家文曲星的七兒子,卻變得有些華而不實了,因此,他搞文化事業,是支持的,想要參與朝廷具體事務,尤其是財政之權,那是不能同意的。
至于楚國公劉曙,那就更不需多談了,劉皇帝基本放棄了這個兒子,當安樂公可以,要做事,首先懷疑的就是其能力與用心,也可能把市舶司這個朝廷重要的財政部門交給他的手上。
最終,市舶使之職,花落由財政使王著提名的兩湖轉運使鄭起。鄭起是南唐降臣,曾擔任過金陵令以及江寧知府,王著在江南任上時就十分看重,此人微末之時就是有名的強項令,特點就是清廉自守,為民請命,不畏權貴,讓一個聲名在外的清官管理市舶司,又是王著這個老臣推薦,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而由于劉昀的請命,劉皇帝又生出一個念頭,準備從諸皇孫中挑出一人,也安插進南巡隊伍中,如此,老中青、爺叔孫三代可就齊全了。
皇孫之中,可供挑選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年齡不合適,選來選去,只有劉文海了。皇孫之中,年紀最大的,應該是秦王劉煦長子劉文淵,如今已然十八歲了,但是他正跟著其父在安東打拼。十六歲的劉文源亦然。
因此,只有被劉晞寄養在宮中陪伴高貴妃的劉文海了,因為此事,還惹怒了高貴妃,護犢之心一起,甚至強闖崇政殿,質問劉皇帝用心。
劉皇帝雖然強勢,但面對愛孫心切的高貴妃,終究不便惱怒,也不忍責難,講了一些“皇子皇孫不能養于婦人之手”的道理,更使高貴妃雌威大作,眼淚成了她最犀利的武器。
道理講不通,詔令又不能更改,劉皇帝最終竟然選擇退避三舍,其后幾個月都躲著不敢見高貴妃。
當然,高貴妃并不是不通情理的女人,只是舐犢之情壓過了一切,畢竟開寶八年出生的劉文海也才十四歲,見改不了劉皇帝的決定,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為劉文海在安全上多做了些準備與叮囑。,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