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幾個月后,也到了一個瓶頸,地盤太大,人口太少,生產資料不足,組織能力也不足,尤其是官吏不足。
關于西征的持久戰略,劉旻此前就已經上奏過了,經過朝堂的討論,批復同意,緩一緩也好,尤其對一些并不認同討伐黑汗國的大臣來說,如果能就此結束戰爭,讓黑汗承認當下的行駛與結果,那便更好了。
而劉旻能主動考慮到國家的消耗,朝廷的困難,就更得認同了,不少大臣都在夸贊,魏王心懷國家,顧全大局。
至于劉旻此番來奏,除了系統詳細地闡明西域的情況以及他的固疆策略之外,目的很簡單,向朝廷求援。
不過,不再是大軍軍需了。此前數月的全力供饋轉運與戰場繳獲,加上楊延昭從于闐國敲詐了一筆糧食,西征大軍的儲備,已經足夠他們過完整年了。
僅從糧食這一基本需求來看,目前的西征行營,壓力并不大。但是,放到整個安西,要完成那些經營儲備,就不免困難了,而新墾殖開拓的地區,也需要時間迎來收獲。
劉旻此番向朝廷討要的東西,主要有三一是各種生產資料,以農具、鐵器、種子為主,牲畜什么的,倒是次要,西域什么都缺,畜力還是發達的。
二是基層官吏,隨附而來的,有一份劉旻對新占土地的建置區劃,需要不少官吏填充進去,以完善朝廷對當地的統治體系。
三則是人口,這是西域最為緊缺的,自尹州至疏勒數千里土地,人口不足百萬,即便有大量的荒漠流沙,但精華地區,仍舊是地廣人稀,劉旻急需人口填充,這是消化吸收這些土地最有效的辦法。
對于劉旻的這些請求,劉皇帝此時態度不明,而是詢問起劉旸。劉旸呢,顯然早有準備,聞問,幾乎不假思索道來
“兒以為,六弟所擬策略,雖是以征伐黑汗為目標,然堪為長治久安之道,若是不能行鞏固之事,即便拓地千里,那也有如空中樓閣,稍有風波,便有可能坍塌,得而復失。
六弟能夠冷靜地看待漢黑戰事,為減輕朝廷負擔,為保土固疆,這都是值得認同的。因此,兒以為,六弟此奏,可以批復,并予以支持”
聽劉旸持如此態度,劉皇帝臉上露出了點笑容,道“我兒確實是歷練出來了”
這話既在夸劉旻,也在夸劉旸。對于劉旻提出的西域治策,劉皇帝當然還是認可的,或許在他看來,劉旻能夠結合西域與朝廷的實際情況,冷靜地做出判斷決策,并付諸于行動,這比他拓地兩千里更令人欣喜。
事實上,冷靜下來的,又何止是劉旻,經過這么長時間,劉皇帝那發熱的腦袋終于清醒了一些,理性再度占據了決策高地。
以當下的條件,在數千里之外,去掀起一場滅國之戰,怎么看都不像是理智的行為。更何況,如今的西域,畢竟不是千年之前那種小國并立的離散狀態,打這一個收復故土的口號,說服力終究不那么高。
對于絕大多數的大漢士民來說,他們根本不關心西域,而西征以來的進展,龜茲城下的血流成河,都讓劉皇帝不得不改弦易轍。
從目
前的結果來看,西征顯然是虧本的,并且虧得很大,及時止損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只不過,當初話說得太滿,表現得太堅決,讓他自食其言,顏面上過不去,因而,一直沒有下達收兵的詔令。
因此,在劉旻于西域開始放緩戰爭節奏時,劉皇帝并沒有隔著數千里搞微操,去一道催促戰令什么的。
甚至于,對于一些朝臣提出的,到此為止的提議,劉皇帝也是不置可否。劉旻這一道關于西域的政治軍事策略傳來后,實則已經符合劉皇帝的意愿。
至少,這場西征,拓地兩千里,天山以南,盡歸大漢,顏面上夠好看,也可以滿足了。
“一邊打仗,一邊建設,似無不可”劉皇帝這么道。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模式。謝謝,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