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遷之北上,也暗懷狡猾心思,有調動官軍,尋機殲滅一部,打一場勝仗,收取繳獲,為來年開春的作戰,爭取空間。
而從結果來看,他的目的達成了一部分,官軍確實出動了,但在孟玄喆的率領下,突出一個茍字,沒有搞分進合擊之類的花哨戰術,就是集中兵力,踵跡而行。
斥候哨騎撒得很廣,軍隊騾馬化,隨軍物資充沛,隨時可戰,隨時保持著戰斗力,絕不冒進。遇到叛軍的突襲騷擾,便堅決反擊,卻不急于分散陣型,尋求擴大戰果。
兩軍一路糾纏著北上,在沙漠戈壁、烈風寒地之間比拼廝殺,但是,不論李繼遷籌劃什么陰謀,實行什么戰術,騷擾遲滯也好,羊裝敗退也好,官軍始終不動如山。
到最后,李繼遷被逼得實在沒辦法,不得不拿出一些實際性的誘惑,率軍北上,越過早已冰封的黃河,去進攻豐州。
豐州作為榆林道最北端的轄區,在榆林動亂的這一年多,就像個局外人一般,始終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因為李繼遷的作亂熱區,始終在南部相對富庶且黨項聚集地帶。
直到今年秋冬之際,榆林叛亂大爆發,在朝廷的整體平叛策略下,豐州當地官軍方才真正戒備起來。豐州此地,人口不多,軍隊不多,但是有著大漢邊境城鎮最基本的特點,那就是堅固牢靠。
叛軍之來,也不急不忙,堅壁清野,據城死守而已。而叛軍在豐州當地搜掠一番,一番,沒有太大收獲后,逼向州城,并且迅速展開進攻。
李繼遷所率這支叛軍,足有三萬余眾,基本都是黨項人,哪怕靠人命去堆,豐州也未必堅持得了多久。不過,當豐州的求援傳到北上的漢軍大營后,孟玄喆仍舊沒有輕動。
因為李繼遷在豐州擺出來的陣勢,他太熟悉了,幾個月前,鎮安堡之敗,可是記憶猶新,圍點打援這種戰法,漢軍也并不陌生。
不過,這一套之所以屢試不爽,關鍵就在于攻敵所必救。自榆林舉叛以來,叛軍其勢猖獗,但從來沒有攻克過榆林任何一城市。
即便豐州只是一座邊陲小城,如若失陷,背后的政治代價,也不是孟玄喆所能承受的。因此,豐州有險,求援急來,他還是得伸出援手,不能坐看李繼遷攻破豐州而無動于衷。
李繼遷,也恰恰存著圍點打援的想法,豐州只是一誘餌,然而,孟玄喆的穩重,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了。漢軍有救援的動作,但并不急躁,還是穩扎穩打,緩進慎行。
在李繼遷的率領下,叛軍的突襲,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或者說就等著他們出招,雙方的糾纏,在黃河沿岸,終于有了一個結果。
論硬實力的,即便叛軍倍于官軍,也是弱上不止一籌的,黨項人雖然兇悍,但在組織訓練上,遠遜于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