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開封,迎來了最美好的季節,萬物豐茂,茁壯成長,空氣中都仿佛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對東京士民而言,比較喜悅的是,持續走高數月的糧價,終于緩了下來。
從去歲冬開始,東京的糧價便開始逐步抬頭,原因有二,榆林叛亂是一方面,大量糧食被西北戰事那個黑洞所吞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去年異常的氣候,大面積的霜凍導致全國性的歉收。
大漢的糧價,向來穩定,在這方面,管控得很嚴,過去也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自開寶元年開始,二十余年間,東京斗米糧價只漲了五文。
即便在去年秋末,斗米價格也才十八文,不足二十,糧價的上漲幅度,甚至趕不上銅錢的通貨膨脹。也正是如此低廉的糧價,方才造就了兩京的繁榮,否則根本無法養活那么多人。
有一個很通俗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糧價并不是越低越好,糧價越低,農民收益就越低,日子就越難過,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就越低。
而大漢保持了長達二十余年的低水平糧價,自然就是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上,幾乎是母庸置疑的,大漢過去二十年商品化、城鎮化的大發展,兩京乃是天下所有城市的繁榮,都是通過對農村抽血來實現的。
開寶已然二十又二,大漢也安定了這么多年,倘是北方道州這些劉漢政權的基本盤,時間則要更長。而長時間的康平,除了帶來穩定,同時也意味著各種問題矛盾的積攢。
過去,不停的對外戰爭,高昂的軍費,領土擴張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土地兼并,勛貴當權,包括還未徹底過去的西北叛亂,這些都是大漢進入“開寶盛世”后,逐漸顯露出來的問題,并且從劉皇帝到中樞宰臣都察覺到的事情,并且因時因勢調整。
其中,有的緩解,有的改良,雖然始終難以起到治標的效果,但起碼得到了遏制,也使開寶盛世延續至今。
而農民問題,在過去始終是被壓制的,朝廷一向提倡以農為本,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農村的穩定,保證農業的產出,保證稅收及物資的供給。
從開寶元年之后,朝廷施行了一些惠民之策,比如逐步削減丁稅,到開寶十五年之后,已基本取消了丁稅,這算是解除了大漢百姓們頭上的一道枷鎖。
然而,其他束縛卻從未放松過,尤其對農民而言,雖然朝廷多次調整兩稅,有漲有減,但整體而言,幅度并不大。只是相比于戰亂時期的稅收而言,有了比較明顯的差別罷了。
然而,大漢已經徹底脫離戰亂二十多年了,有的道州甚至更遠,二代、三代的百姓逐漸長成,他們是沒有經歷過戰爭時期的困苦,也難以感同身受,對于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生存條件,自然難以稱心。
大漢的農民向來是本分的,但是日子過得如何,他們心中也明白,而事實上是,過去的二十年,他們過得并不輕松,并且越來越困苦。
僅一個夏秋兩稅,就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隨著朝廷徹底制定稅收通過銀、銅錢收取之后,對農村的壓榨就顯得越發裸了。
糧食本身維持在一個低廉的價格上,朝廷每年制定的稅額卻在不斷提高,為了繳稅,大漢的農民們不得不把辛苦產出的糧畜賤賣,換成銅錢,用以交稅。
在這個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的,還有經過官商盤剝一遍,這方面的問題,劉皇帝很早以前就察覺了,并屢遣御史監察,嚴厲處置,然而再嚴厲的手段,再完善的法律,都難以杜絕貪婪的人心。
同時,銅錢在不斷貶值,糧價卻難以提振,農民每年種地的收益自然不斷降低,生活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這日子如何能夠好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