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太子、宋相公、趙相公、王相公求見”紅日初升之際,嵒脫又來稟報。
“宣”這一回,劉皇帝沒有拒之殿外。
“臣等參見陛下”
垂拱殿那方寬大威嚴的御桉下,四人都面色疲憊地恭立著,劉皇帝目光掃視一圈,落在劉旸身上,道“朕一切皆安,昨夜也睡得安穩。倒是你們,甚是操勞吧,朝廷搬遷情況如何”
“雖顯匆忙,賴諸卿盡力,一切井井有條”劉旸答道。
劉皇帝點了點頭,略作沉吟,道“朝廷新遷,需有新氣象,中樞職權,當應時調整”
這話一出,幾個人頓時肅然,尤其是趙匡義,他對權力變化,格外敏感。
“懇請陛下示下”劉旸拱手道。
劉皇帝想了想,道“楊業、潘美、石守信三郡公還朝,具體職掌安排,政事堂先討論一下,得出初議報朕”
諸相對視了一眼,應道“是”
原來指的是此事,雖然涉及到高官眾臣的委任,從來都需經過劉皇帝,由他欽命,但是此番,三人都感受到了發生在劉皇帝身上的變化,說不清道不明,但心中都不禁生出少許緊迫感。
“朕發現,朝廷中如今都是些老面孔了,但青俊們卻在不斷的歷練中成長,需要給年輕后生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了”劉皇帝平靜地說道“朝廷是池,人才是水,只有流動起來,新水換舊水,方顯活力”
“陛下所言有理”不管認不認同劉皇帝所言,臣子們態度還是端正的。
見狀,劉皇帝也不再啰嗦,繼續道“安守忠治洛陽有功,朝廷該當予以褒獎,另外,調任京畿都指揮使。至于洛陽府,刑部侍郎呂蒙正,忠于王事,踏實勤干,歷練多年,可以提拔,接任洛陽尹,卿等以為如何”
此言落,三相公面色各異,還是趙匡義略帶遲疑道“陛下,襄陽王文武雙全,履歷充實,調任畿帥,深孚人望,臣等自無異議。
只是,呂蒙正雖有才名,但過于年輕,也無多少地方職司經驗,西京重任如山,就怕他難以承擔”
從話鋒里不難聽出,對呂蒙正破格提拔,趙匡義不怎么贊同,雖然只是提出一些“擔憂”,但反對的意思很明確。
洛陽尹可是與開封尹相提并論的職任,雖屬是非之職,但上下里外盯著的人可不少,甚至于,政事堂里的角力平衡,有時也會落到二職上。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一直以來,擔任開封、洛陽二府尹之職的,不是皇親國戚,便是勛貴重臣,從無例外。如當下的洛陽尹安守忠,開封尹劉繼昌。
如今劉皇帝卻要提拔一個不名一文的后進呂蒙正,薄有才名,但在勛貴眼中,進士出身的庶族罷了,實在不值一提。倘若詔旨下達,那就是打破慣例了,作為勛貴集團的代言人之一,趙匡義幾乎本能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