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的修建,可以說是老皇帝因個人享受打造的最大奇觀,與之相比,什么瓊林苑、上陽宮,什么龍舟鳳殿,都是小巫見大巫。
僅開山修路所用火藥,便達二十萬斤,這可是軍事戰略資源,民間極難獲取,根本無法用市面價格來衡量。都是直接從兩京倉庫運輸,搬空了好幾座火藥庫。
為火藥之使用,少府還與兵部起了齟齬,主要是劉規那廝想賴賬,意圖以行宮修建為由,仰仗老皇帝的權威,占兵部的便宜。
劉規名字有個“規”,并且在少府內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行政與財務管理制度,但對外之時,做事卻是不怎么守規矩,突出一個“靈活”。他這個理財小能手,在挖朝廷墻角之事上,表現得格外得心應手。
行宮興建的過程中,不管是中樞部司還是地方衙門,都讓他占盡了便宜,獨獨在兵部這里吃了憋。
不是兵部這個衙門特殊,特殊的是掌管兵部的人,高瓊。當初,楊業調任都察院后,兵部尚書的位置空了出來,這可是朝廷軍政兩大實權機構之一,固定加“宰相”銜的位置,自然引得一番龍爭虎斗,公卿貴族紛紛發力,連庶族官僚集團也有染指的跡象。
不過,最終殺出來的卻是高瓊,時任大內軍副都指揮使。在軍中,高瓊的資歷是足夠了,但與那些樹大根深的軍功貴族相比,實力要弱許多,這或許也是其能拔尖的重要因素。
老皇帝始終在貫徹一個“平衡”的原則,體現在大漢的方方面面,倚重軍功貴族的同時,也在不斷提拔寒門將領。雖然這一套,老皇帝如今也有些玩不轉了
高瓊其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不通文理,但腦瓜子靈活,見識有格局,辦事尤其是辦成事的能力極強,當了兵部尚書之后,軍政事務處置得井井有條,毫無滯澀,這又是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人。
同時,高瓊也不能算是個循規蹈矩的人,甚至有些混不吝,察覺到劉規想要從兵部薅羊毛。做法也比較偏激,直接率眾堵人,劉規扯老皇帝的皇旗,高瓊也不懼,拉著劉規就要去找老皇帝評理,把他嚇得夠嗆,不情不愿地掏了五萬貫,方才了結。
就這,高瓊還連呼虧本,說是看在少府監的面子上,才給了“優惠”,那不要臉的架勢,連劉規都嘆服不已。當然,事情最后還是傳到老皇帝耳中,結果則是,高瓊則因盡忠職守得到了一件錦袍賞賜。劉規被叫去斥責了一頓,也僅此而已。
火藥耗量巨大,木料、石料、漆料更是成批地往雞公山輸送,其中所需的人物力,是可想而知的。除各類工匠之外,行宮工程前后征調勞力達十萬人次,哪怕在兩淮洪水泛濫之際,也保持著至少五千人繼續施工。
比較關鍵而深刻的,是工匠、民夫們的死傷,官方數據,各種工程意外致死者,126人,但實際上死了多少人,少府、工部到現場的監工官吏以及民夫的地方官府,都是諱莫如深。草率地估計一下,在官方數據的基礎上,翻個十倍。至于受傷的,更難計其數。
而花費了巨大代價建造而成的行宮,自然是要享用的,否則那么多人財物力,豈不白白浪費了。于是,才立夏,老皇帝便下詔,南幸行宮,當然,詔書的內容主旨是皇帝關懷兩淮百姓災后恢復情況,親自前往視察撫慰這同樣也就騙騙愚民,依老皇帝早年巡視地方的風格,就沒有把半個后宮與三分之一個朝廷都帶去的。
行宮起初取名太康宮,不過,或許是心虛的緣故,老皇帝不大滿意,因為容易讓人聯想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太康時代”,而所謂的“太康之治”是怎樣的狀況,稍微讀點史的人都知道。
于是,老皇帝御筆親題泰康宮。
本章完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網址新電腦版網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網址打開,老網址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后老網址會打不開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647547956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