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東宮,弘德殿。
天尚亮,太子劉旸則難得出現在寢宮之內。老皇帝出巡的這半年,劉旸幾乎以廣政殿政事堂為家,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履行著一個監國太子的職責。
秉政多年,但不得不說,這還是劉旸第一次真正大權在握,完全按照他地想法與方式來治理國家、處置朝政,過去,只要老皇帝在,就難免掣肘,畢竟誰都有那個意識,關鍵時刻、關鍵事情,拍板做主的還是老皇帝。
當然了,即便大權在握,劉旸也沒有表現出「便把令來行」的猖狂,反而更加謹慎,事事與留守大臣們商量,從不任意自決,這種謙懷謹慎的態度,自然更受大漢「正臣賢良」的擁戴。
當然了,劉旸的目的可不是收買人心,獲取大臣們的好感,他只是打心底秉持一點行百里者半九十。對如今的劉旸而言,已然走到這個地步,怎么可能有點絲毫松懈。
兩個皇孫都隨駕南巡了,東宮之中都顯得「冷清」,紛爭少了許多。一切外在表現,都有內在原因,而過去出現在東宮中的種種紛爭,其根本矛盾還是在皇孫們身上
食案邊,劉旸左手環抱著一名小童,肉嘟嘟的小臉粉粉嫩嫩的,睜著靈動的眼睛,巴巴地望著劉旸,或者說他手中的調羹,眼瞧著劉旸喂到面前,立刻張嘴吞食。
小童自是劉旸幼子,劉文澎,雖然如今還只是個不滿五歲的童稚,但依禮制,他就是大漢最名正言順的繼承者。原因無他,他是太子的嫡子,代表著大漢朝廷的正統。
事實上,就在這數年間,朝里朝外已經有無數目光投向這個逐漸長大地皇孫了,便是劉旸自己,看向劉文澎的目光也時而帶有觀察與審視,哪怕這只是個四五歲的稚子,這是身為天家嫡子必需承受的事情,當年他劉旸也是這么一步步走到如今的
「好吃嗎」劉旸拿起一張絲帕,輕輕地擦拭著劉文澎嘴角,柔和地問道道。
劉文澎點點同樣,聲音清脆「好吃」
「記住,這個叫肉糜,何不食肉糜的肉糜」劉旸抬手,輕撫著劉文澎的頭,劉旸微笑道。
「嗯」劉文澎當然不理解父親言語間暗含的情緒與智慧,但還是乖巧地點點頭。
「再來一勺」
隔著不遠處,慕容太子妃也端莊地坐在一張食案后,案上的食物很少動,一雙眸子注視著父子倆,感受著這溫馨的氛圍,一臉雍容間盡是抑制不住地笑意。
心中則不禁想,若是只有他們這一家三口,該有多好,緊跟著,眉頭便蹙了下,顯然想到了什么不高興的事
正自用膳間,內侍王約匆匆忙忙地趕來,注意到他凝重的表情,劉旸額間也是微凝,但并未表示什么,只是頭稍稍朝外偏了偏。
王約見狀,趨步上前,佝下身體,沖劉旸耳語一番。隨著王約的匯報,劉旸臉色徹底沉了下來,停下了手中動作,殿中的氛圍肉眼可見地壓抑了起來。
沉吟少許,劉旸抬頭向太子妃吩咐道「你帶文澎退下吧」
目光在王約以及太子身上打了個轉,雖然好奇發生了什么,但行動上還是很順從,親自起身把懵懵懂懂的劉文澎牽著,行禮離開。
緊跟著,劉旸又面帶悵然地沖王約吩咐道「去把符國舅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