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京的這段時間里,那些臣下見到劉曄,多以康居王對待,見禮稱大王,偏偏是寇準,始終以“涼公”相待。涼國公,才是劉曄在朝之名爵,刻意地強調這一點,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
又冷冷地盯了寇準一會兒,仿佛要將之徹底記在心里,寇準依舊面色凜然,不帶一絲怯態。
最終,劉曄拂袖而去,但從心里,對這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他是厭惡到了極點。
從劉曄出獄開始,大漢朝廷發生在雍熙元年之初的兩場風波便開始發生決定性的變化了。在經過充分的權衡與多方考量之后,皇帝劉旸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以停止朝廷的爭論與非議。
當夜,劉旸于宮城萬歲殿內宴請皇室成員,這是一場關門家宴,大漢的龍子龍孫們,只要是能走路的,都參與此會。林林總總加起來,足有上百人,世祖皇帝的血脈就占八成。
這樣的陣仗,顯然不是為齊王劉昀接風洗塵就能解釋的了。事實上,這就是一場調和皇室矛盾的內部會議,同時也是劉旸統一皇室內部思想的會議,徹底確立自己不可動搖之皇帝權威與地位。
經過一番“開誠布公”的會談,雖未歃血,卻有盟誓。
首先劉旸立誓,世祖分封之宗法政策,永為遵從,保證諸王既得之利益,同時再一次確立諸王在封國之內的再分封之權;
其二,對于未封國賜爵之兄弟、皇子,將陸續賜封,如世祖皇帝十五字劉晅、十六子劉曜,至今尚無爵在身,連同劉暉、劉曖、劉昭諸無封國之兄弟,劉旸將進一步給個說法;
其三,劉旸及其子孫將是大漢帝國萬世不移之帝室,如有僭越,共逐之。這一條實則也沒什么大問題,大伙雖然對劉旸繼位有些想法,但若是換任何一個其他兄弟,那就不是想法了
一場宗室會議,從現場效果來看,當然達不到世祖皇帝當年那種一言九鼎的程度,但總歸是達成了內部共識,而在此共識之下,朝廷上那些爭論啊、非議啊都算不得什么了。
在世祖皇帝幾十年的培育發展下,大漢皇室在帝國內部占據的話語權還是很強的,皇室爭端消弭,凝聚一心,那皇權就能穩定。
當然了,在分封制下,想要皇室永遠和諧穩定,那也是一種奢望。作為帝位的繼承者,帝國的掌控者,劉旸自然而然想要將皇權從名到實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分封又是個不錯的辦法。
大漢的皇室政策與分封制度,就是處在這樣一種矛盾統一的狀態中。劉旸此番,是采取了妥協態度,但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要削弱諸王對朝廷影響力的決心。
封國是封國,朝廷是朝廷,兩者不能一直混淆下去。
未來的歷史會如何演變還不得而知,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皇帝劉旸開始一步步兌現他的承諾了。先是南洋方向,海陸大軍繼續保持治安,一應軍需由朝廷繼續。
以三年為期,三年之內,逐步輪換南洋駐軍,三年之后,將逐漸裁減兵力,直到能夠適應當時形勢以及朝廷實現在南洋事務上財政平衡。
在這個過程中,南洋封國要組建起基本的軍事、行政、司法、經濟組織機構,官員、軍隊可自行委派征募,對當地進行直接統治管理,以實現最終斷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