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件事上,劉曖與宰相們迅速達成共識,然而具體的措施卻有異議。李沆建議遣使安東,對安東國進行申飭,同時就安東與諸邊經濟往來爆發的問題進行協調,甚至可以采取戒嚴邊市、加強管制的辦法給安東施壓,總之要對安東國進行約束
李沆的意見,寇準直接表示反對,并且批評其太軟弱,在寇準看來,這樣的舉措有如隔靴搔癢、揚湯止沸,非但不能約束住安東國,反而會令其小覷,這是一種露怯的作為。
安東國那邊豈能講理的地方,安東若是遵制守法,安東王若是愿意約束治下士民,就不會有如今這么多麻煩事了。
因此,寇準最終給出了一個極其強硬的建議,派遣干吏前往率賓府接任是必需的,并且此次不能像前任劉蔚那般只帶著敕命與官憑去,必須得有更強力的支撐。
而寇準嘴里的強力支撐,則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把率賓府那邊的輪戍官兵全部撤換,由朝廷另則一千官兵,陪同新知府上任。其二則是,從東海海軍派遣一支艦隊,以訓練為由,護送上任。
然后才是朝廷遣使前往安東,強調法統,宣明態度,而不是什么“商討”、“協調”
政事堂的眾多宰相中,寇準的資望最低,年紀也最輕,還不足五十歲,并且性情上招人厭惡,作風上惹人非議。但是,在一些事情的認知與問題的判斷上,從來都是清楚明確的。
而作為太宗欽點的“末進輔臣”,寇準的立場也格外堅定,在維護中樞權威的問題上,也必然強硬。
最終,寇準的意見得到采納,實在是這件事的性質擺在那里,宰相們也被事態逼得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
由此,也開啟了帝國中樞在對封國關系以及處置封國事務的一個新階段
而要實現寇準的計劃,樞密院是避不開的,調兵遣將的事情,還得由樞密院出發。
有一點必須要提,不管這兩年朝堂如何風云變幻,爭斗不休,都還沒有牽扯到樞密院以及其所代表的軍權。
軍隊的問題從來是敏感的,在這個問題上,各方勢力都克制著,每人敢輕易越雷池。因此,帝國軍政事務,依舊以樞密院為核心,由李繼隆、楊延昭、郭儀、馬懷遇等將帥及其背后藏龍臥虎、盤根錯節的軍功集團所掌握。
就和掌握政權的輔臣不敢輕易觸犯軍權一樣,軍隊系統也同樣不敢逾越,這同樣是體制決定的,那套既有的運轉了幾十年的規則,至少從意識層面嚴格地約束著所有人。
軍隊權力的盡頭在于皇帝,而如今大漢帝國的皇帝,還沒有學會怎么運用他應該掌握的權力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