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寇準與劉文濟之間幾乎沒有超過同僚的關系,甚至沒什么來往。當然,這也是劉文濟刻意韜晦,所有朝堂宰相,他都沒有進行任何的討好交結。
然而,當山崩之時,寇準卻毫無猶豫、指名道姓地選擇支持劉文濟。其所持立場,也很簡單,就堅決地秉持一個立場,太宗之后。而談及太宗之后,數來數去,在寇準眼中,就只有劉文濟了。
寇準代表的,實則是朝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至少“太宗之后”這個前提幾乎是共識,只是,具體地來看,就有諸多講究了。
太宗之后,可不只荊王劉文濟一人。
寇準之后,有徐士廉、向敏中等宰輔大臣陸續附議,但也只表明當立太宗之后的意思。
然后反對的聲音開始冒頭了,竟然來自慕容氏外戚,他們反對的,當然是劉文濟繼位。理由有三其一,自古以來,只有兄終弟及,沒有弟終兄及的;其二,荊王久病,難承其重;其三,有契丹血脈。
這三點,第一條當然站不住腳,莫說弟終兄及,就是侄終叔及的,都有。
第二點,倒是其短,但疾病,也大不過法統,只要荊王還有口氣,他就是有資格繼位。
真正具備殺傷力的,自然是第三條,這一點,足以引發許多權貴潛藏心底的反感與排斥。
提了劉文濟,那作為太宗長子的安南王劉文渙,被擺上臺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而比起劉文濟,劉文渙的法理性,則更強了,同時,血脈上還是根正苗紅的。
但同樣,提議劉文渙后,反對聲來得比劉文濟還要迅猛,理由嘛,已經就國什么的基本沒有提的必要,七寸就在于“常妃通奸、血脈存疑”這一點。
此事,雖然早已成為宮廷秘聞,但上層權貴們實則心知肚明,過去不提,只是為尊者諱,但涉及到大漢帝國江山的純粹與皇室的血脈正統,那就顧不得什么臉面了。
當然了,這仍是有解決辦法的,至少劉文渙后來有生了幾個兒子,剝奪常妃所出二子的繼承權即可。
這是個辦法,但反對者可不會考慮其合理性,而涉及大位之之爭,也從來不是講理的事情,最終拼的,還是實力,或者還需要幾分運氣。
而帝位之爭,隨著劉文渙、劉文濟兩兄弟相繼抵京,也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