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事,劉文濟還專門召集政事堂諸宰,舉行了一場廷議,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倒也沒有太大意見,安南王的決定總還是要尊重一二。唯一的異議,只在王后劉娥監國的問題上,經歷了慕容太后干政甚至仍在經歷著的大漢宰相們,對“牝雞司晨”這種情況格外看不慣。
然而,仔細斟酌下來,卻又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辦法,總不能把安南這樣的“大國”,直接交給一個11歲的娃娃吧,再不樂意,也只能捏著鼻子先認了,等劉繼丹長大,再作區處。
寇準對安南還是很有感情的,他單獨面圣時,向劉文濟提出另外一個處置辦法,將安南國收回,重歸中央直轄。然而可以想象的,劉文濟斷然否決,分家容易,合家難。即便不考慮其他影響,劉文濟不能不顧慮世祖、太宗分封之政的強大影響力,這份影響來源于諸多既得利益者的強力維護。
最終決定,照準安南所表,以集賢殿大學士、禮部侍郎楊億加安南宣慰使銜,南下交趾,代表朝廷進行撫慰,立新王,授金冊。
這同樣是打破常規的一個舉措,因為按照最初的制度,封國王位世襲,新王需要親自到京城接受冊封。這種做法,體現的是制定此等規矩的世祖皇帝的強勢掌控之心,但在端拱三年,顯然早已不合時宜,因而做出一些順勢的改變,也是理所應當。
從此,帝國中樞開始正式轉變對各封國關系政策了。于安南國而言,隨著新王劉繼丹的繼位,也開啟了一段錯綜復雜、斗爭頻繁的混亂時期。
王太后劉娥的執政,注定充滿了挑戰與困難,后宮有趙太妃不甘寂寞,在朝有趙氏家族及劉文渙心腹舊臣們,同時,國內有諸多叛服不定的蠻夷之屬,飽受白眼、心懷怨憤的劉繼元、劉繼禮兄弟也對失去王位耿耿于懷。這兩個兒子,劉文渙感情很復雜,將其遠遠地安排在西南的文州與萬州鎮守,眼不見為凈。
諸方勢力,種種矛盾,在沒有劉文渙的強力支持后,劉娥的攝政之路肉眼可見的艱辛,而他能依靠的力量實在不多,唯一的優勢就在于,前后先王遺命,后有朝廷敕旨,并且牢牢地將新王劉繼丹置于羽翼之下
s在收到劉文渙去世的消息后,劉文濟曾大哭一場,長大成熟后的兄弟倆,漸行漸遠,那是時局的推動,歷史的選擇,但曾經有那么一段日子,兄友弟恭,一同環抱世祖之膝,歡聲笑語。
與康宗劉文澎,二人或許都有一定代溝,但二人之間,卻總是有一份兄弟之情。如果劉文渙活著,那么“各自安好”,待其薨,有些情感也就壓制不住了。
太宗皇帝攏共就三個兒子,如今,三去其二,并且都是英年早逝,這同樣給劉文濟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也促使他做出了早立太子之決定。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