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安東人口之快速提升,除了自秦王劉煦時期起就堅持的人口招徠政策之外,也跟糧食生產的進步有關系,這才是人口增長之基。
一直以來,安東都在著力發展基礎口糧的種植生產,但以安東那苦寒的地理氣候條件,能夠適應生長的糧食作物實在不多,想要大規模種植就更難,至于糧種技術的突破也不是容易的。
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安東都需要從帝國輸入糧食,以滿足基本需要,安東的糧食生意也紅火了幾十年。
情況根本性的轉變,發生在雍熙七年前后,一個名喚圖吉的康居粟特族商人,帶著自己的商隊,因緣際會,不遠萬里來到安東國。
得知安東對耐寒糧食作物的渴求之后,主動到綏化官府進言,說他知道伽色尼國有一種耐寒耐寒符合要求的作物,表示愿意替安東國找來。
負責接待的安東官員,幸運地沒有忽略這個西域商人的信息,將之上報,并且直通王廷。
安東王劉文淵得知這個消息后,也來了興趣,最終召圖魯進宮,聽其介紹。一番問對之后,劉文淵當場拍板,贈其百金作為經費,讓其返回康居,為安東帶來那名為“黑麥”的糧種。
真金白銀的刺激作用是強烈的,給圖魯帶來了足夠動力,也將商人的“神通廣大”逼了出來,兩年之后,圖魯的商隊再度橫涉萬里東來,其他商品交由隨從處理,他自己則帶著寄托了他財富大夢的黑麥種子找到綏化官府。
接待圖魯的,還是兩年前那名農曹,而兩年間,其他人都幾乎忘記此事了,唯有此人心心念念著圖魯,無他,黑麥若真如圖魯所言,那么也關乎著他本人的前途。
因此,對于圖魯歸來,農曹是大喜,在驗看過麥種與成品之后,更是難掩激動,迅速將此事上報。而這一回,處置的效率就更高了,圖魯以更高的效率得到了劉文淵的接見。
最終,劉文淵在綏化城外劃了一千畝王室土地,配上農夫,交給圖魯,讓他試種黑麥,并且允諾,只要成功,不吝千金與爵祿之賜。
而圖魯此行,不只帶來了大量黑麥種子,還有一批有種植經驗的農夫,對安東王劉文淵的命令,欣然應諾,由此也掀開了黑麥在東松嫩平原上大規模種植的序幕。
二十年后,黑麥已然成為安東百姓的主要口糧,此物雖然口感粗糙、味道苦澀,但畢竟能夠填飽肚子,而在氣候特殊的東北地區能夠找到一種可以長期種植、大量收獲的糧食作物,本身就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在多次白災、凍害、水災之中,難吃的黑麥,就是救命的口糧,將無數安東子民從饑寒生死線上拉回人間。再配上安東傳統的畜牧、大豆、漁業,到建隆時代,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安東已經擺脫了對外部糧食的依賴。
當然,從安東內部來說,統治階級對下層百姓的剝削與壓榨也是日趨嚴重的,這種趨勢,甚至比帝國內部還要明顯。畢竟從安東王劉文淵開始,就在為國家的強大從各階級抽血,而這份壓力層層下沉,最終還是會落在普通百姓身上。
若不是黑麥的引進與成功鋪開,以劉文淵軍國化的統治,安東早就出問題了。但即便如此,安東內部的階級矛盾,比之三十年前秦王劉煦統治時,也要尖銳得多,在內政治理、陰陽調和的能力上,劉文淵比其父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但就是這樣,安東國這兩百多萬人口,其凝聚力也不是安西能夠比的。其中有一個最為關鍵因素,安東有半數以上的人口,都是漢族,其他蠻夷部族,也有長久的馴化,宗教信仰上也沒有那種非我即敵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