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王溥,見其威儀正派,氣度英偉,王樸心中又不禁生出一番感慨。他們二人,同為乾祐元年進士及第,如今王溥正風華正茂,仕途順利,一路向上,而他卻已垂垂老矣了。
王樸如今也就五十出頭,但是,常年的夙興夜寐,勞神費心,使他蒼老得十分快。
大概是感受到了王樸的遲暮心態,王溥不由笑道:“文伯公坐鎮揚州六載,于國于民,功勛卓著,此番進京,當進拜相位了!”
對于這一點,王樸倒也有幾分自信,看著王溥,卻笑道:“我老矣,齊物深受陛下看重,今為封疆大吏,他日亦為朝廷棟梁啊!”
事實上,皇帝對于王溥的欣賞,是眾人皆知的,只要不犯錯,將來位及宰相,是順理成章的事。比起那些苦心鉆營的人,王溥實在過于幸運,別人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名聲與地位,他得之卻是毫不費力,晉升之途,一路暢通,早已被安排好了一般。
當然,除了運道之外,前提也得有被看重的資本。就像此番接替王樸為淮東布政使,除了受皇帝鐘意的因素外,王溥本身的履歷政績也很出眾,從知濠州,到轉運使,一應事務,都是辦得從容不迫,井井有條,成績斐然。
一艘官船在龜山鎮的埠頭停靠,吸引了王樸的注意,停住了登船的腳步。甲士護衛,軍將隨行,這等架勢,顯然來頭不小,并且很快打聽出來了,是南下揚州赴任的使相李谷。
李谷此次到揚州,劉承祐給李谷改了個臨時差遣——江淮巡閱使,持節全權負責對江南的軍務,江淮之水陸兵馬,都有調動的權力。關心其身體,劉承祐還特意給他次子李拱加官,令其隨行侍奉。并且,以殿直趙延進做他的隨行武官,趙延進可是已故陜國公趙暉的兒子,常年侍駕的武臣。
聞之,王樸與王溥二人,立刻前去拜訪,對此巧遇,李谷也無任何托大拿捏,不顧舟船的勞頓,親自會面。
在乾祐前期的數年中,大漢一南一北,有兩名最受皇帝信重的大臣,李谷在河北,王樸在淮東。李谷能知人,王樸能薦才,以此并稱。
此前一直未有謀面,如今,在這龜山鎮巧遇,兩個名臣頭一次會面,場面雖然不大,但卻有種風云際會的恢弘壯麗。
“李使相!”王樸肅容,拱手拜道。
“王使君!”李谷含笑,躬身回禮。
兩個年歲相仿,名氣相當,功績相稱的時代人物,會面之后,竟如老友一般,坐而論道,相談甚歡,竟少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