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國公向訓,河東起兵前夕追隨劉皇帝,從晉陽到澤潞,再到東出太行,及至欒城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后面的大小戰爭,也都活躍著他的聲影,奠定北方水軍的基礎,西赴關中,大破蜀軍,經營西南,滅蜀大功。或許只有滅蜀之戰向訓才是主角,但是,他的履歷同樣驚人,讓人不敢忽視。
安國公高懷德,不算柴榮,作為劉皇帝大小舅子中,最出色的將帥,從隨軍西平李守貞開始,大大小小的戰爭,除了平荊湖以及最終的平南戰爭外,高懷德都參與其中,戰功顯著。
莒國公李濤,作為從開國之初,就活躍在大漢朝堂的宰輔之臣,做過兩年首相,輔治內政。去職之后,巡撫荊湖,如今有南下治理兩廣。
榮國公趙匡胤,趙大的功績,參考高懷德,各有千秋。
興國公范質,參贊決議,制定國策,編寫刑律,維護國法,嚴肅吏治,再加上由中央到地方的執政經歷,都讓劉皇帝不會忘了這個雖然屢次頂撞自己,但堪為直臣的功勛。
褒國公王景,歷鎮地方,寬政安民,又有西破后蜀,收取秦鳳的功績,再加上西拓千里,收復故土,使得其地位高漲。
汲國公薛居正,擔任計相,主理國家財政近十年,使劉皇帝前進有力,其間苦功,可想而知,又編史之功,文治之臣,有其一席。
耿國公武行德,參考趙暉,累鎮多方,居有善政,從無劣跡,而最重要的在于,在那段最為艱苦的日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皇帝始終記得是此公恭敬朝廷,全力支持,這份感情,持續到如今。
壽國公李少游,他與劉皇帝的關系,是不用贅言的,治真定,主政關中,再留守洛陽。當然,他最重要的一些功勞,是不好堂堂正正拿到臺面上來講,但是,劉承祐就是認為,他當列一席。
PS:李少游是唯一一個原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