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一場遼河大戰,算是徹底奠定了遼東戰局。這一場戰役,也是耶律斜軫能夠發起的面對漢軍侵逼最有力一次反擊,但在漢軍更雄厚的實力以及更強勢的應對下,一敗涂地。
遼河之戰,遼軍損失慘重,算是失去了最后反擊漢軍的資本。自那之后,遼軍在遼東乃至渤海地區,再無兵可調,無糧可征,自銀州以南的廣闊地區,都只能任由漢軍攻略。
至于耶律斜軫收縮北上,據通州而防,以待反擊的計劃,直接夭折,反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大敗虧輸。
尤其是沈州,那是作為北撤的中轉站,其中大半的物資沒能轉運成功,被困在城中。事實上,在遼河之戰激斗正酣時,耶律斜軫就已經收到了來自上京耶律賢的命令,不準放棄遼陽,務必死守。
然而那個時候,已經難以挽回了。耶律斜軫算是為他果斷大膽的決策買了單,結果就是,遼東戰局一敗涂地,覆水難收。
或許,如遼耶律賢的命令,集中力量,防守遼陽,不去做額外的想法,會是另外一種結果,至少不會敗得這么快,這么慘。
但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樂觀到哪里去,耶律斜軫能夠想象到的,便是集中兵力,然后被漢軍合圍,再來一場“錦州攻防戰”。
但是,歷來作戰,選擇困守,都是放棄主動的做法,缺少外援,那也只是自陷死地,最終難逃敗亡的結局。并且,還是那一點顧慮,遼陽比錦州難守。
或許耶律斜軫也是看到了那沒有希望的結局,才采取這種冒險的做法,包括發動遼河戰役,也是想要破局的表現,只是他失敗了。
說到底,還是漢遼兩軍之間的實力差距過于懸殊,漢軍將帥手里的能打的牌太多了,選擇也多樣,只要他們腦袋清醒不犯錯,不論耶律斜軫有怎樣的籌謀與計劃,都是無謂的掙扎,都顯得那么無力。
遼河之戰,只是將遼東的戰局快進了一下。其后,自銀州以西南,最主要的三座遼國城池,遼陽、沈州、遼州,都陷入了漢軍的圍困。
遼州空虛,干脆投降,緊接著沈州,在趙匡胤主力大軍的圍困下,只支撐了三日,也告破。唯有遼陽,作為東京首府,遼將耶律海沒有來得及撤出,這也是塊硬骨頭,誓死負隅頑抗。
由耶律海統帥的只有一萬四千余遼軍,他又將城中男女全部集中起來,以助守城,當然,這注定是困獸之斗。
面對高懷德十萬大軍的圍攻,只堅持了十日,就告破了。劉皇帝此番收到的,正是收復遼陽的捷報。
遼陽一下,那么遼國在東北開發最為成熟的地區,也就納入大漢手中,也代表著遼國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正式進入倒計時,漢軍則可以遼河平原為基地,繼續從容地向東北挺進,追殲耶律斜軫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