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解系,還有梁王司馬彤,他們可不會忘了我們。”
被齊萬年這么一提示,在場的人都是低頭沉默起來了。
他們手上,可是沾了很多漢人的血。
這條路,早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
一切的一切,都在元康四年五月那天便開始了。
元康四年五月,西晉歷史上一場規模宏大的造反起義拉開了序幕。
故事的第一個主角叫郝散,而郝散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人。
造反的原因和前朝所有的造反一樣,都是為了混口飯吃。
也就是活不下去了。
漢人對羌氐的政策,從來都是高壓的。
而且
不把他們當人來看。
這種歧視,比之高門子弟看寒素小姓要重得多。
前者是不把你當人看,后者是不把你當成一個人物來看。
當時的郝散從谷遠起兵反晉,一路帶兵進攻上黨,殺掉了當地的長吏,然后開始壯大了自己的起義部隊聲勢。
原本這郝散將會是歷史上又一個留下大名的起義領袖。
不過他卻是沒有做陳勝吳廣的意思。
畢竟后者的下場沒有多好看。
按照后來的歷史上看,他做的,更多像是宋江。
只可惜,他沒有宋江的命。
五月開始起兵造反,到了八月份的時候,郝散就商量著準備投降朝廷。
可能是因為郝散覺得造反前途不大,畢竟當時的西晉雖然氣勢不足以往,但也沒到日薄西山的程度。
當然,也可能是郝散不想把造反這事兒鬧大,所以權衡再三之后,郝散決定帶著部隊向就近的馮翊都尉投降。
可惜這馮翊都尉并不待見郝散這群烏合之眾。
甚至不把他當人看。
尤其是他還殺了上黨郡的長吏。
是故在郝散投降之后,馮翊都尉果斷選擇殺掉他,以絕后患。
在他看來,寧可錯殺,也不能接受造反部隊的投降,這就好比寧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破嘴這個道理一樣,因為沒人能打包票肯定這幫造反部隊不會復叛。
就這樣,郝散在滿心歡喜投奔,結果卻遭到了馮翊都尉毫不留情的將他們斬殺。
宋江起碼還封了官,郝散是連命都沒了。
歷史就是這樣,充滿著戲劇性與不確定性。
不過
郝散雖然死了,但是起義的大潮可并沒有被終結。
元康六年夏天,一場規模更大的起義,在第二個主角郝度元的帶領下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