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來是消耗財富的運動。
這也是我大中華為何以和為貴的原因。
打仗
太耗錢,耗命了。
戰時,不僅要有出征的士卒,還需要后勤保障。
若是后勤保障是百姓,每個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干糧,一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
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
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九天的路程。
兩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的話,一次可以維持十六天。
一石二斗米,三個人每天要吃六升。
八天以后,其中一個民夫背的米已經吃光,給他六天的口糧讓他先返回。
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
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十三天的路程。
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
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三十一天。
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個人,每天吃八升米。減去一個民夫,給他四天口糧。以后的十七天三個人,每天吃六升。再減去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最后的十八天兩個人吃,每天四升。
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可以前進十六天的路程。
開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
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
如果要出動十萬軍隊,輜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只有七萬人,就要用三十萬民夫運糧。再要擴大規模就很困難了。
遣送運糧民夫返回要派士兵護送,因為運輸途中還會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這些減員的糧食供應護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數量也是根據民夫的總數推算出來的,因為其中的隊長自己不能背,負責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們所減少的要攤在眾人頭上。
另外還會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們所背的也要由眾人分擔,實際上每人背的還不止六斗。
所以軍隊不容許有吃閑飯的,一個吃閑飯的人二三個人供應他還不夠。
如果用牲畜運,駱駝可以三石,馬或騾可以馱一石五斗,驢子可以馱一石。
與人工相比,雖然能馱得多,花費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時放牧或喂食,牲口就會瘦弱而死。
一頭牲口死了,只能連它馱的糧食也一同拋棄。所以與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尤其是現在是冬天,草料難找,這牲口運輸糧食的方法,基本上也就是作廢了。
赤壁之戰時,曹老板號稱自己有百萬大軍,說實話也差不多,算上那些后勤民夫的話,或許真的有百萬。
齊萬年這些胡人軍隊,大多是以戰養戰的,補給簡單,但也不穩定。
他們不是在自己的地盤打仗,不心疼自己的地盤。
漢人軍隊是要保自己的地盤的,自然不能做強盜。
當然
也不盡然如此。
士兵可以「就地」解決給養問題,意思是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搶糧。
長途奔襲
花費巨億。
王生可以想象到今日早朝的激烈爭辯了。
“主君,下午時分衛叔寶邀主君去白馬寺賞雪,聽說尋陽侯還有許多瑯琊王氏的俊才,也與他一道。”
“嗯。”
王生輕輕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