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獻酒后要進獻全牲、大羹,也就是肉汁;铏羹,也就是加鹽的菜汁等。
第四次獻酒后,進獻黍稷飲食。
進獻后,尸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云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后,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賜福于天子等,稱為“嘏”,后世也叫“飲福”。
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
所謂的胙,不過是豬肉罷了。
王生手上握著這豬肉,輕輕的咬了一口。
這味道,真是不敢恭維。
不過在這個時候,這肉味道再差,也是得吃下去的。
畢竟這是胙肉,天子賜食。
吃了一小口之后,王生將胙肉保存下來。
祭天之后,還有許多祭典。
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二者禮數規格也有不同。
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
出征前祭天叫類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
這個前面已經完成了。
古代干支紀日有剛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為剛日,剛日屬陽,外事須用剛日。
類祭即在剛日舉行,但具體的日子則要通過占卜擇定。
元康八年是戊戌年,正是剛日。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敵人是為了保衛國土,所以叫“宜”。
后代多將祭社、祭地,地是與天相對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時舉行。
祭社仍以在坎中瘞埋玉幣牲犢為禮。
出征前告廟叫造禰。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禰本是考廟,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廟,并不限于父廟。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
祭軍神、軍旗稱為“祃祭”。軍神,一說是軒轅黃帝,一說是蚩尤。
祭祀時要殺牲,以牲血涂軍旗、戰鼓,叫做釁旗鼓。
軍中大旗叫“牙旗”,這個時代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祃祭后代也稱為“祃牙”,就是祭牙旗。
東漢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儀式,把大旗樹起來,然后“祃牙”。
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陳子昂、柳宗元等寫過祭牙文、祃牙文。
出征必經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
上古山行曰軷,駕車
出門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一小土堆,以樹枝草木為神主,馭者一手執轡,一手以酒澆灑車兩輪軸端,再澆車廂前的擋板,然后將酒飲盡。
祭畢,駕車從土上輾轢而過,表示從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無前。
后代皇帝親征,軷祭在國門之外舉行,刳羊并設罇罍于神座前,為坎瘞埋祭物。
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
這個用在明堂上的祭詞即可。
之后皇帝司馬遹在太廟召見征虜將軍張泓王生以及全軍將校,授之以節鉞。
君王拿著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制軍隊的全權授予他。
至此。
今日出征之禮才全部受完。
而明日,便是真正出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