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
商朝的步兵單位采十進位制,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制延續至周初,之后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制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
“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系,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
伍并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
“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后,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
這些步卒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戰爭形態的變化,也影響著武器得發展。
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
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锏、錘、叉、鈀、戈。
短兵器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
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長兵器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其中環首刀,是現在軍中最常見的兵刃。
直身而單刃,劍首成扁圓的環形,一般稱之為“環首鐵刀”,沒有明顯的劍格,柄以木片夾束,再緊縛粗繩。
因漢代騎兵地位的上升,加之環首刀長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長劍。
而中軍要求最多的,自然就是環首刀了。
既然要掌管中軍兵刃鑄造,王生自然是要到將作監來的。
將作監在城南,臨近洛水的一片作坊群皆是將作監的產業。
自然,這將作監,也可以說是少府的產業。
王生一踏入這將作監,這琳瑯滿目的兵刃,便是王生見過了世面,見到此處,還是不禁微微失神。
“君侯。”
王生此行只帶了劉勇一人過來而已,架勢自然是不大的。
但王生的架勢再是不大,將作監也不敢輕慢了王生。
“君侯,里面請。”
這將作監身穿官袍,相比于朝堂上的官員,這個將作監看起來皮膚就要黑上許多。
很顯然,這個將作監也并非只是會指揮的官吏,恐怕他也是有真才實干的。
隨著這個將作監的腳步,在這偌大的將作監中,居然還真的有一處僻靜所在。
這小小的居室,是將門外的煙熏火燎都擋在外面了。
“君侯,請坐。”
將作監將主位讓給王生,王生倒也沒有推辭。
他乃是開國侯身份,比之將作監,那自然是位置高上太多太多了。
在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推來推去了。
“今日本侯過來,是來問問鑄造之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