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嘴上雖然是答應了,但是心中卻多是不服氣,以及迷茫。
想
我想什么啊
這個與漢人作對,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現在匈奴在并州也算是混得風生水起,應該是步步為營,外公所言,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這種想法,劉和也只敢在心中想一想而已,真正讓他來說,他是萬萬不敢的。
劉和退下之后,劉淵輕輕搖頭。
他的這個兒子,能力還是不行啊
他還有一個兒子劉聰,能力應該是要比他的這個大兒子要強上不少,但是現在,已經是在成都王那邊了。
比起沖勁來說,劉聰比之劉和,要強上太多了。
劉淵眼神閃爍,他現在想的,已經是之后的局勢了。
出兵
他自然是可以出的。
他在魏郡劫掠了不少人口,聽說現在魏郡又重新來了人,那便又可以劫掠人口了。
在魏郡這邊搞出動亂出來,他也算是兌現了齊王的承諾了。
另外一邊,拓跋鮮卑西部也是得到了齊王的信件。
拓跋鮮卑,如今已經取代了西漢時期的匈奴,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游牧民族了。
說起鮮卑的歷史,已經是可以追溯到東漢的了。
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
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
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
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
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游牧生活,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后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后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
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
由于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圣武帝詰汾。
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
這里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
由于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并號曰推寅,蓋俗云鉆研之義”。
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后,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后,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
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于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
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后,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
“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