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的人選
在王生的情報網中,依稀確定了幾個人了。
其一是茂王司馬雅。
此人能力一般,但是卻是皇帝司馬遹的心腹,在淮南王討伐齊王失敗之后,現在剩下來的宗王,基本上都以茂王與梁王為首。
當然
梁王年事已高,又未曾軍旅。
是故,宗親一脈中,推出來的人就是茂王司馬雅。
而另外一個,則是王敦。
王敦此前有做過監軍,也有領兵打仗的經驗。
當然
最關鍵的是,他是瑯琊王氏出身,整個瑯琊王氏的人都力挺他,以現在瑯琊王氏的能量,王敦未必沒有成為主帥的可能。
畢竟論起功勞來說,王敦身上也沒有多少功勞,他造不成什么功高蓋主的事實。
這第三個,自然就是廣元侯王生了。
其實天下人,都希望讓廣元侯去領兵收復益州。
畢竟不管是對齊萬年,還是對齊王,乃至于平定魏郡,鏟除匈奴,廣元侯的事跡實在是太過于輝煌了,甚至可以說是一戰未敗,乃是大晉的全勝將軍,被皇帝司馬遹譽為大晉的武安君。
當然
對于這個大晉的武安君這種稱謂,王生是拒絕的。
畢竟
只要是被叫做武安君的人,他的下場一般都比較凄慘。
不過,雖然民間王生的呼聲很高,但就是連他本人都知道,此番收復益州,不可能是他作為主帥。
呼聲是呼聲,但政治就是政治。
有時候,不是你能做好這件事,就是你能上的。
這是權力的交換,這是朝堂上的斗爭。
在朝堂眼中,基本上就是這三個人為主帥了。
然而
王生在皇宮之中畢竟也是有自己的眼睛的。
他的情報,比其他人來得更多。
張弘與張光,兩人中的一人,可能成為此番征討李雄,收復益州的主帥。
至于為何選擇張弘張光中的一人。
其實很好理解。
皇帝司馬遹在朝堂之中玩的就是帝王之術,也就是制衡之術。
現在朝堂上的三股勢力中,大家雖然能量有不同,然而三股勢力卻是很好的平衡下來了,如同穩固的三角形結構一般。
宗王的強勢,他們的權力來源于他們的血脈,他是是皇親國戚,爵位是可以世襲的。
瑯琊王氏的強勢在于他是世家,尤其是朝堂的世家被清空了一遍之后,其他世家要想在朝堂上站穩腳跟,便必須通過瑯琊王氏這種途徑。
是故瑯琊王氏在這個三股勢力中,也是最強大的。
至于廣元侯王生,他的權力來源于皇帝的信任,當然還有他的軍功。
但正是因為廣元侯以軍功起家,這收復益州的事情,才交不到廣元侯的手上。
這三方,不管是哪一方得到了征討李雄,收復益州的差事,勢必會給朝堂帶來不可預知的影響與變化。
當然
在這三家之中,皇帝最想要的,便是宗王這一脈中出人,只是現在的宗王,確實是無人可用。
要茂王司馬雅去做這個主帥
皇帝還真怕茂王司馬雅把這件事搞砸了,到時候耽誤了他的大計,乃至于讓自己的左膀右臂都受了損傷,這就得不償失了。
讓王敦去做主帥
與廣元侯一般,都是這個道理。
不過廣元侯是個人功勞太多了。
而不讓王敦成為這個主帥的原因,則是因為瑯琊王氏的權力已經是足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