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七出”、“三不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中對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習慣性規定。
正式歸入律法,是從唐代開始。
所謂遵從三從之道,自然是‘夫死從子’了。
張氏卻是輕輕搖頭。
“即便我現在不嫁,過幾年,官府總要逼嫁,我娘家人向來強勢...”
“他們強勢,難道二娘以為孩兒不強勢?”
王生瘦瘦弱弱的,氣勢倒是不弱。
此時的王生,不由得讓張氏想到王恒來靈堂找麻煩時,王生當時強勢的表現。
“大郎當然強勢,可是...”
“沒有什么可是的。”
王生深深看了張氏一眼。
“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二娘既然嫁入我王家之門,便是我王家人,孩兒雖然不是二娘所生,但視二娘如生母,視囡囡為手足,二娘若想再嫁,孩兒自然應允,但也需要二娘嫁的是好人家,而非骯臟之徒。”
“大郎...”
張氏眼睛微紅,心里有一股暖流流過。
但是想了一下,張氏還是搖了搖頭。
“這件事沒有你想的這般簡單。”
沒有我想的這般簡單?
王生冷哼一聲。
“二娘如今嫁入我王家,與二娘母族可沒有任何關系,他們如何能來逼嫁?”
“他們畢竟是我的親人。”
王生卻不這樣想。
“他們要的,恐怕是嫁妝錢罷了。”
正兒八經的家人,是要出嫁妝錢的。
在古代,嫁女兒基本上都是虧本的。
但是張氏這種情況很顯然不是這樣的。
張氏的娘家既然來逼嫁,代表的是有利可圖。
而什么東市楊姓人家,能夠讓張氏娘家過來逼嫁,肯定是給了他們不少好處的。
這樣...
要王生如何能讓張氏嫁過去?
“不是大郎想的那般的。”
“恐怕就是我想的這般。”
王生跪坐下去,眼神閃爍不定。
“二娘的事情,便是孩兒的事情,孩兒在此問二娘一句,您可愿嫁給那東市粗人?”
愿不愿意?
張氏眼中滿是掙扎之色。
最后像是下了某種決心一般,說道:“我愿意。”
“我不愿意!”
王生不按常理出牌。
“二娘心里其實也是不愿意的。”
“既然如此,那這件事就交給孩兒了。”
王生給張氏一個很陽光的笑容,兩排潔白的牙齒都露出來的那種笑容。
“大郎,這不是小事....”
“孩兒明白。”
王生深深看了張氏一眼。
此時張氏兩手揪在一起,掙扎的眼神不像她說的這般平靜。
“即便二娘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囡囡想一想,另外,也請二娘相信孩兒,孩兒會把這件事處理好的。”
王生起身,拍了拍屁股的灰塵。
“那么,二娘愿意相信孩兒嗎?”
王生的眼神深邃而純粹,與這樣的眼神對視,不由的便讓張氏心中產生一種心安的情緒。
說不定...
大郎真的有辦法呢?
張氏美目由原來絕望的一潭死水,終于激蕩起圈圈圓圓的波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