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門口的這個聲音,王敦的臉色驟然陰沉起來了。
這個聲音并非是陌生人的聲音,而是一個熟人的聲音。
這是一個王敦不想要見,卻又不得不見的人。
王戎。
司徒王戎。
竹林七賢之一,如今的晉廷三公。
也是王敦王導等人的從兄。
雖然是親戚,王敦與王戎兩個人可是互相不待見的。
王敦看不慣王戎吝嗇避世無能的作風,而王戎則是看不起王敦故作高深的模樣。
當然,后世也人有說王戎識鑒過人。
鐘會、鄧艾等率軍伐蜀,鐘會在出師前過往與王戎道別,詢問王戎有什么滅蜀的計策。
王戎說:“道家有句話叫‘為而不恃’,成功并不難,保持成果就難了。”
次年,鐘會叛亂失敗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
王衍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瑯邪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到司馬倫、孫秀掌權時,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
王戎厭惡族弟王敦,經常托病避而不見,后來王敦果然起兵造反。
這是后世人書寫的故事,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此時王生看著這又一個活著的竹林七賢,心里還是有些好奇的。
畢竟王戎,也算是瑯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了。
在竹林七賢中,王戎是實打實的俗人,他吝嗇成性,賣李貪財,為時人所不齒。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其儉嗇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
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后來出錢贖回。
據說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
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鉆破。
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
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后又要了回來。
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于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東晉人戴逵評論道:“王戎晦默于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不過也有人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
至于吝嗇鬼形象,從王戎來向王敦討債,王生便信了個七八成了。
“王司徒日理萬機,如何要時間到愚弟此處來?”
門口,一身錦服的半老文士一步踏入內堂,頭抬得高高的,鼻孔都要指到天上去了。
“我為何來找你?你豈是不知?要想老夫不來煩擾你,你就痛痛快快的將欠我的三十萬錢還回來。”
王戎做伸手狀。
王敦臉色黑沉,王導則是低著頭,顯然不想參活在這兩人的事情上面去。
“我何時欠你三十萬錢?依你的性子,第二天便來我府上要了,至于等到幾個月后?”
“呵呵,我以為你會還給我的,不想一直拖到了現在。”
王敦冷笑兩聲,說道:“你倒是說我何時欠你錢?”
王戎老神常在的跪坐下去,臉上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三個月前,你來我府上,可是打破了一個玉碗?”
王敦心里生氣了一個不好的預感。
“什么玉碗,值三十萬錢?”
這分明是來訛人的。
在一邊,王生也是目瞪口呆。
“乃是我特制玉碗,無價之寶,現算你三十萬錢,也是看在你我同宗的面子上。”
呵呵。
王敦輕輕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