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楊洪想象的景色不一樣。
在楊洪心中,這箱子里面的事物應該是馬蹄金,珠寶一類的。
金光閃閃。
然而實際上,只是一箱子的五銖錢。
這箱子雖然大,五銖錢也裝的滿滿的,但是這一箱子,估計也就幾十金...
幾十金就要我殺王生...
這小子只值幾十金???
“箱子里面是五十萬錢,只是定金,后面,還有五百萬錢等著你。”
楊洪翻了翻白眼。
他可更想要馬蹄金,而不是這種五銖錢。
五銖錢,還不如布匹來得實惠。
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晉朝的貨幣制度了。
漢武帝時期,中國開始鑄造五銖錢,此后,王莽改革及公孫述在蜀中割據時曾經改換幣制,旋即因為漢光武帝的中興而回到了鑄造五銖錢的老路上。但五銖錢的使用并非一帆風順。
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漢光武帝在馬援的建議下正式重新鑄造五銖錢,“天下以為便”。
但到了漢章帝年間,物價高漲,朝廷經費不足,尚書**建議改革幣制,以布帛為流通中的貨幣,并通過食鹽均輸專賣的方式解決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
這一建議遭到了尚書朱暉的反對,反對的理由則是“天子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少,食祿者不與百姓爭利”。
漢章帝一開始采納了**的建議,聽到朱暉的議論,勃然大怒,將朱暉關押三天,但四五年之后,到了和帝時期,均輸的做法就被廢止了。
漢桓帝時有人上書,稱當時人均收入不足、購買力低下的原因是“貨輕錢薄”,建議“改鑄大錢”。
這個建議的實質其實不過是通過人為造成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票面價值,來解決收入較低的問題。如此簡單的問題在當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朝廷拿不定注意,“下四府群僚及太學能言之士”,即讓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和大將軍府的官僚以及太學生們出出主意。
孝廉劉陶上書指出,當前經濟上的最大問題,不在于商品價格高低,而在于人們吃不飽飯。近年來,旱、蝗災害不斷,老百姓最擔心的事不是錢厚錢薄,而是吃飯問題。即便是“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為和玉”,老百姓一樣是沒有吃的。
所以說老百姓可以一百年買不起商品,但不能有一天不吃飯,解決糧食問題才是最要緊的事。
蓋百姓可百年無貨,不可以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也。
劉陶指出,出主意的人不考慮農業生產這一本質性問題,而只是在貨幣問題上打轉轉,不過是想利用金融手段行欺詐之實,發國難財罷了。
錢幣這東西,即便是一萬個人鑄造,讓一個人擁有,還不能讓他滿足,更何況是讓一個人鑄造,讓一萬個人擁有呢?即便是用陰陽做炭、用萬物做銅來鑄造錢幣,讓不吃飯的人勞作、使喚永遠不餓的人,也不能滿足人類貪得無厭的**。劉陶的建議則是,減少對老百姓的剝奪,才能讓老百姓富足起來。
而鑄造大錢來解決貧困問題,不過是在開水鍋里養魚、烈火枝頭養鳥,最后得到的不過爛魚焦鳥。
漢桓帝最終采納了劉陶的建議,不再鑄造大錢。
但東漢末年的貨幣亂局只是剛剛開始。
漢獻帝年間,董卓鑄造了小錢,導致商品價格飛漲,“谷一斛至錢數百萬”。
到了曹操為相,才廢除董卓小錢,恢復使用五銖錢。但這時農業生產被戰亂破壞嚴重,恢復五銖錢并未使得市場糧食價格回落。
到了魏文帝曹丕年間,廢除了五銖錢,使用谷物和布帛作為貨幣。
魏明帝曹叡時,由于五銖錢長年不在市場上流通,人們開始用浸濕了的谷物和很薄的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交易中套利,即便嚴查,也不能禁止。
魏明帝有鑒于此,又開始恢復五銖錢,一直持續到晉代。
三國時期,曹魏因為穩定市場的需要,使用五銖錢。東吳孫權,則在嘉禾五年,自行鑄造“當五百”的大錢發行,到了赤烏元年,又鑄造了“當千錢”的大錢,人為造成通貨膨脹。
呂蒙定荊州,孫權賞錢一億,其實算下來也沒多少。后來孫權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回籠之前鑄造的大錢,平抑物價。但東吳貨幣混亂,遠不止此。
發現東吳曾經鑄造過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此外,蜀漢政權也曾經鑄造過“直百錢”“直百五錢”。
吳蜀兩國的貨幣混亂,是長期存在的。
晉朝一統,繼承漢魏傳統,使用五銖錢,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五銖錢價值波動極大,這也是楊洪不太喜歡五銖錢的原因。
在這個時代,交易時用到的東西,布匹比五銖錢要更加流行。
當然,如果數目巨大的人,那百年要用到馬蹄金了。
不過,楊洪心中雖然不情愿,但他心里明白,若是他敢拒絕郭彰的命令,他的下場絕對好不到哪去。
到那個時候,便是李陽,也是保不住他的。
呼~
楊洪深吸了一口氣,最后重重的點了點頭。
“罷了,那我便接了這單生意,只是,要殺那小子,還需要冠軍侯府多多配合才是。”
趙明輕輕點頭。
“該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