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太子有中護軍趙俊的支持,只需要他說一句話,賈南風登時灰飛煙滅。
“哪有中護軍說得那般嚴重。”
趙俊張口,話還沒說出來,裴頠的話就先說出來了。
“權力爭斗,沒有嚴重不嚴重一說,有的,只有生死存亡。”
裴頠是見過太多太多腥風血雨的。
而他之所以要保司馬遹...
道理很簡單。
保下太子,便是保住了天下。
西晉前期最大的政治問題是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我們知道,司馬炎兄弟當年的爭儲斗爭十分激烈。
而這個政治問題的鍋我們可以推給國之奸賊司馬師的早死和無嗣,司馬昭把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并且很喜歡司馬攸,并多次打算立司馬攸為嗣,這給了最后沒有當成嗣君的司馬攸巨大的政治遺產:
大量的政治資源、人望。
第二個鍋是司馬炎的現存最大的嫡子惠帝,是個智力發育低下的殘障人士。
在這個背景下,朝野的齊王黨們借此要求齊王上位,而司馬炎有很多很多兒子,但為了堵死弟弟能上位的借口,選擇立惠帝為太子。
因為司馬炎自己是因為長子制的合法性得立,惠帝亦如是。
為了立惠帝司馬炎可謂費盡心機。
1,司馬攸是心腹賈充女婿,意圖外放賈充,賈充于是再嫁女于惠帝。
2,給惠帝的考試明顯是提供了作弊的機會,以此堵眾人之口自欺欺人。
3,立惠帝多年后惠帝有子,制造司馬遹聰慧過人可主社稷的輿論,借以鞏固惠帝太子位。
4,最后關頭,逼司馬攸之國。
為了解決司馬攸的這個問題,保證司馬炎自己的萬世一系,司馬炎不惜立一個智障為君,換在太平盛世也恐有滅國之禍,何況西晉開國以來,便有大量的社會矛盾。
得益于司馬炎本人在位的三十年,繼承魏制的西晉是個皇權威勢極強的國家,并且高度集權。
而司馬炎為了解決自己年少禪代的問題,開國時便大封宗室借以壓制父輩舊臣元勛,到了扶持惠帝為帝,司馬炎在臨死前更是做了諸多安排,傻子嘛。
1:近支宗王在各地方鎮
2:大楊后死后立其同族小楊后扶持楊氏外戚,使其支持外甥。
3:小楊后的爹是個庸才,宗室最老的司馬亮也是庸才,用此二人輔政,可以相互牽制,并只能仰賴皇帝。
4:精挑細選的賈后,有權數。一如大楊后配合司馬炎演的多場戲,當初賈衛兩女的考量,司馬炎嘴上說著衛女好,然而我們要記得老衛說過那句此座可惜。
5,可能是重要的一步,雖然他不知道年幼的司馬遹能不能成器,但他造其似司馬懿的勢并因其宗法上的優勢,小太子成了朝野文臣武將的眾望。
西晉因為宗王在各地都督軍事,建立有嚴密的監控體制,本來都督既沒有地方的治民權(刺史)也沒有調兵權(涼州有事調兵還需向千里外洛陽匯報,否則會有人打小報告,可能是刺史,也可能是都督的參軍們),更沒有自己僚屬的任免權。
中央任免的參軍肯定是有監督職責啦不用想了。
另一方面,我們從八王之亂早期政變中,無論是京城禁軍被利用,還是各地方鎮作亂入京奪權時候的情況可以看到,這都是要用矯詔和打著護衛皇權的旗號的。
證明司馬炎長期在位鞏固的皇權是極其有威勢的,我們也可以看見司馬炎在位的三十年間,各地的宗王方鎮非常安穩。
基于此,面對眾多強大的方鎮匹配一套嚴密監控的體制,需要依賴什么為核心來運轉呢?
一個精明強勢的君主。
二代目漢明帝魏明帝之類。
問題出現了:西晉的二代目是智障啊!
幫二代目掌握皇權的是誰呢,司馬炎安排了兩個庸才,來自宗室和外戚的代表人物,而皇權的本人皇帝還有個代表皇后。
再有,皇帝的繼承者:眾望所歸的太子。
這就有了這樣的局面,只要太子在,安穩長大,惠帝去找司馬炎報道,中央就能一如往常的利用宗王控制方鎮,繼而鞏固西晉政權的統治。
本來司馬炎時期方鎮也是這種積極的作用。
然而,假如太子死了呢?
太子死了。
那天下就打亂了,先帝的布局,也徹底的失敗。
這樣的局面,絕對不是裴頠想要看到的。
是故裴頠以賈后不悅太子,抗表請增崇太子所生謝淑妃位號,仍啟增置后衛率吏,給三千兵,于是東宮宿衛萬人。
然后...
有這些兵,并不能杜絕危險的情況發生。
他還需要太子點頭。
因為只有太子,才是這太子宮的主人,才是這東宮宿衛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