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游此話一出,了塵尚未開口,倒是一旁韋馱忽然道:“千三大劫,是道劫、魔劫亦是佛劫,此劫不同尋常,凡人世一應修行,五仙之屬天地人神鬼、五蟲之屬蠃鱗毛羽昆俱在劫中。此劫不類四九天劫,四九天劫乃修士自身因果,自身之劫,四九天劫,只為解決修士與天地之間的自然平衡。”
“而千三大劫,卻是不同,乃修行之屬因果累積,清濁陰陽之變動,是天地循環之道理,大劫一至,人世種種,俱可化作劫難,輕則身死道消,重則傳承俱毀,更有甚者,佛魔不存,道統皆消,也并非不可能。”
“此劫不可消,只可應,這才是麻煩所在。”
“千百年前,正魔斗劍,不乏此劫影響,應劫之人如今多已不存人世,化灰灰去了,更有不少道統,便在其中消隱,是修行之大恐怖。”
“更有傳聞,千三大劫積累,即至未來之某日,許會衍化無量量劫,佛門又曰大寂滅,是有法為無法,有道為無道,至大劫之日,道統不存,人世沉淪,再無修行。”
“也是因此,每次千三大劫將至,時間修者不免憂心,如只是千三大劫,應劫之后,總有云銷雨霽之日,然若衍化無量量劫,實難登渡。”
佛門對劫難之說,最有研究,經典之中,更是有著不少以劫為法的存在。
韋馱了解如此清楚,想來不乏這個原因。
在場中人,楊觀燕與兩個小徒弟,對此沒有什么感想,不說三百年對于他們來說已經很長,只說他們的身份見識,對于所謂大劫,也難有什么體會。
至多就是見氣氛凝重,受些感染罷了。
而蘇游與了塵就不同,愈是接觸修行,對于天地的理解就愈為深刻,能夠領會到這種劫難的恐怖之處。
一時之間,蘇游倒是不知說些什么是好。
相比起這所謂的千三大劫,俗世動亂,乃是魔教返潮,修行界風波,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
“蘇居士也不必多想,千三大劫古已有之,前輩真仙悟出應劫之法,傳至如今,除非無量量劫至,否則總有解決之法。況且你我修為尚低,還不到琢磨此事的時候。”
了塵活了這些念頭,生生死死,俗世萬種見過不知多少,不管什么大劫,都是天地道理,應有之義,倒是沒有那么多的想法。
劫來便渡,好生修行,為未來做好計劃便是了。
太過深究,不過庸人自擾而已。
蘇游聽得此話,想想也是,他如今不過元胎修為,天下修士不知凡幾,他在其中不過一尾小魚罷了,興許這劫沒來,他已經卷裹在潮涌之中,不知落入何處,何須琢磨太過?
“大師說的是……”
一番大劫之說,回過神來,蘇游倒是有些修行領悟,干脆向了塵和韋馱請教起了修行,秦韻等人尚未回轉,綠漪和羅云的事情也不急于一時,于是四人便在靈蛇洞暫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