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深入了解過這段歷史的人常常以為,節度使和藩鎮的兵將穿一條褲子跟朝廷對著干,其實大錯特錯。藩鎮的大頭兵對誰當皇帝并沒有多大意見,反倒是非常在意節度使誰來當。
看一個數據就明白了,從唐朝中后期到五代結束,在藩鎮一共發生了近三百次的兵變,其中二十多次是反中央朝廷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沖著節度使的去的。
不讓老子喝酒賭錢搶女人就收拾你丫的,大頭兵們把節度使趕跑了,讓朝廷再派一個會來事的,或者大家伙再推舉一個知根知底的當頭兒。
就是因為雙方關系緊張,以至于節度使不敢使用藩鎮的士卒做親兵而是另置親兵,稱之為后院兵,這些親兵貼身隨扈,出入臥內,宿衛于內宅,就是防著睡夢中被藩鎮的大頭兵給砍了腦袋。
當然,節度使和藩鎮兵將的關系太好也是麻煩,大頭兵們會覺得這哥們兒不錯,要不讓他當皇帝,你當宰相我當太尉,也光宗耀祖不是。
造反哪里是那么好玩的,并不是每個節度使都想冒這個風險,免不了帶著自己的后院兵的跟藩鎮的大頭兵干上一場。當然了,借著藩鎮之勢趁機割據,成就一番帝王基業的節度使同樣比比皆是。
如果一定給藩鎮定個性,那就是從下至上的不配合不服從,直到唐末的那二十年才是真正的割據。
藩鎮也并非一無是處,存在必合理,比如東南的藩鎮為朝廷提供稅賦;邊疆藩鎮負責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可以遏制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如此一來,各個藩鎮和中央朝廷之間形成了一個結構緊密又相互制約的整體。
都說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那么唐朝與便是朝廷與藩鎮共天下,朝廷、藩鎮和州縣形成一個牢固的三角關系,這才讓大唐在安史之亂后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國祚。
不過藩鎮終究是寄生在大唐身上的良性腫瘤,不斷的抽取大唐的精血,大唐只會一步步的衰弱下去,縱然唐朝中后期也有明君能相,頂多讓大唐回光返照一下而已。
自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天起,這煌煌的盛世便注定便跌入歷史的拐點,一去不復返……
唐末政治**,君王昏庸,最可怕的是宦官專政,這群沒了卵蛋的家伙可以隨意的殺害廢立天可汗的子孫,天子和朝廷在藩鎮眼中越發沒有威望,自身也就更加的不受節制。
不過大唐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即便有龐勛起義將東南財賦之地攪得一團糟,她依舊堅挺的活著,不得不說真的是個奇跡。
直到齊魯大地上的兩個私鹽販子的出現,終于徹底的動搖了大唐統治的根基,也讓藩鎮這些良性腫瘤迅速的癌變。
這二人自然就是王仙芝和黃巢了,唐僖宗乾符二年,關東大旱,官府仍舊強征賦稅、強制徭役,百姓走投無路隨王仙芝起義造反,黃巢隨之響應率眾與王仙芝會師于曹縣,龐勛舊部以及百姓蜂擁來投。
數萬起義軍橫掃山東、河南、江淮、湖北等地,發展迅速聲勢浩大,強悍的唐軍也一時奈何不得。
不過王黃二人理念不同,王仙芝想的“殺人放火受招安”,黃巢則是想“他年我若為青帝”,道不同不相為謀二人最終分道揚鑣。
王仙芝幾次三番的招安不成,最終兵敗身死。黃巢則是開始了“長征”,在唐軍圍追堵截之下,沖天大將軍從河南沖到江南,從江南沖到福建而后進入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