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環境問題(二)
霧霾是傳統高污染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汽車的尾氣。
汽車尾氣是現代城市污染最為嚴重的染污物。也是造成現代化城市空氣質量問題的關鍵因素。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嚴重的霧霾事件。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上個世界的倫敦霧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反氣旋影響,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有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直至12月9日,一股強勁而寒冷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的煙霧。據統計,當月因這場大煙霧而死的人多達4,000人。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并不是倫敦第一次受煙霧侵擾。英國一直是個多霧的國家,但是從19世紀末期的工業革命起,煙霧就越來越重,首都倫敦也逐漸有了“霧都”的外號。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大城市的燃煤量驟增。城市發電靠煤,火車的動力來自煤,工廠靠燒煤進行生產制造,居民家庭也靠燒煤來取暖。煤炭在燃燒時,會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質。這些物質排放到大氣中后,會附著在煙塵上,凝聚在霧滴中。在沒有風的時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這種“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而在莫奈的筆下,倫敦的霧是紅色的。積累的塵霧妨礙交通,弄臟衣服,熏黑房屋,一位建筑師曾經報告說他在墻上見到過厚達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還會危害居民健康,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后會誘發支氣管炎、肺炎、心臟病。倫敦居民的肺結核、咳嗽的發病人數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整個倫敦城猶如一個令人窒息的毒氣室一樣。
1813年12月,倫敦出現濃重的煙霧。這場煙霧持續了幾天,當時人們說站在街邊看不到街對面。1873年12月倫敦也有一場大霧,這場大霧使倫敦的死亡率比平時上升了年11月也有一場使倫敦死亡率攀升的大霧。通常,受影響最重的是倫敦東區,那里的工廠密集而且地勢低洼,所以東區的霧更濃。
此次事件中,許多倫敦市民因煙霧感到身體不適,比如呼吸困難和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的病人明顯增多。同時,倫敦市民死亡率陡增,尤其是在老年人、嬰兒、本來就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和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45歲以上的死亡人數最多,約為正常時期的3倍;1歲以下的死亡人數其次,約為正常時期的2倍。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為正常時期的9倍;因冠心病死亡281人,為正常時期的2.4倍;因肺結核死亡77人,為正常時期的5.8倍。
除此之外,因心臟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也都成倍增長。東區的死亡率是平時的9倍。據部分專家統計,這場煙霧在1952年12月殺死了約4,000人,并且有后續影響——在1953年1月和2月殺死了約8,000人。但也有分析稱,1953年初升高的死亡率應該歸咎于流感,這種說法是英國政府一貫支持的。
英國衛生部在1953年的報告中稱,總共有3,500—4,000人死于這場煙霧,大約是平時死亡率的三倍。但是他們把1952年12月20日以后的高死亡率歸咎于其它原因:他們認為超出正常死亡人數的8,625人中,有5,655人死于流感,而剩余的2,970人死因不明。
但是有專家指出,1953年初并沒有異于平常的流感爆發。1953年初到底有多少人死于流感,而死于流感的人里有多少是受這場煙霧影響而死的,至今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
上個世紀的倫敦霧霾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能源的使用,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讓我們的城市整個城市都陷入到了一場嚴重的危機之中。
正是由于這些嚴重的霧霾事件的發生,讓有關國家的領導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說,后來的人們就越來越重視環境治理問題。
可是就算是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想要徹底改變這一切,那也是非常困難的。
由于傳統的能源結構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我們的整個國家的工業架構,仍然是以傳統能源為基礎。如果我們全面取消傳統能源,必然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