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鈞建造的第一間房子,選擇的地方就在部落山洞旁邊。
這只是一個實驗、示范性質的房屋,未來真正居住肯定要選擇在河邊的高地上,“逐水而居”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了蓋房子,秦鈞改進了許多工具。
首先是一個更大的土窯,用來燒制墻磚和地磚。
瓦片秦鈞同樣考慮過,但是發現將其固定在屋頂上非常困難,而且很容易掉下來造成嚴重事故,還是用茅草曬干鋪墊靠譜一點。
為了砍伐竹子,秦鈞搞了一種另類的“火焰切割器”。
那是一個帶手柄的小爐子,里面有木炭在不斷燃燒,把它抵在竹子底部然后用嘴吹,火焰就會從對面的口子噴出去把竹子燒斷。
燒斷了一根竹子之后,小火爐可以馬上移動去燒另一根。
原始社會,能用火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其他如扁擔、梯子、石鐮刀、運貨木橇、竹筐、燒火澆水利用溫差采石的方法等等,各種工具和技術都被秦鈞發明出來,加上部落的其他人也很配合,在不影響正常生計的前提下,各種物資不斷收集、積攢。
秦鈞也是一點一點試驗、改進方案,耗時五個多月終于把“洪荒第一間房子”蓋好。
先用較短的木頭在地面打孔再拔出,手臂粗的長根木頭燒焦下半部分防蛀,釘入四角的地面作為堅實的主支柱,然后每個面再釘入較小的兩根木頭作為副支柱。支柱的上方捆綁出四方形的橫梁,做出兩個三角形的屋頂架,上面再綁上一根頂梁。
屋頂捆綁多根竹竿當橫架,鋪上厚厚的茅草遮蔽風雨。
一根干燥的竹竿劈開分成六根長竹片,大量的竹片以編制柵欄的方式卡在支柱間,形成稀疏漏風的竹墻。
黏土加入細碎的干草增加粘合度,糊在竹墻的兩面形成封閉的墻壁。
屋內的地面用大石塊、碎石和砂礫加高,上面再鋪上一層大塊的地磚,地磚燒出來是彎的沒關系,凸起的一面朝上就可以了。
房子邊角用墻磚砌出火灶,有簡易的煙囪向外排煙。
天冷的時候把火灶燒起來,上面放一壺水就是天然的暖氣和加濕器,當然夏天這個灶就不能用了,乖乖在外面用爐子煮東西吧!
房子有一個門和一個窗,用竹子為框架蒙上獸皮制成。
這個房子一建好,立刻成為部落的“圣地”。
所有人分批進去住了一下,回來都是“光啦”“光啦”地大贊。
這中間還發生了一點小波折,一次煙囪冒出來的火花把屋頂的茅草給點燃了!
好在發現及時火焰被眾人撲滅,接著秦鈞也改進了煙囪的結構,在尾端加了一個拐彎的出口。
在冬天來臨之前,秦鈞在房子外又加了個附屬建筑:一個獸欄!
不用像主屋那么高,也不用黏土糊墻,只需要矮矮的屋頂和防狼的竹墻柵欄就夠了,獸欄就建在房子有灶臺的那一面,冬天點了火牲畜們也能感受一下溫暖。
這一年,秦鈞建的房子就這一間。
不過木材、石材、磚頭、竹竿、茅草等物資,卻是一直在大量收集、制造、積攢著。
當寒冷的冬天到來,老瑪麻和另外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外加五個懷孕的女人和兩個照顧她們的女人,一起搬到了有暖氣的屋子里去居住。
而屋子旁邊的獸欄里,還飼養了二十多只野羊。
時間一天天過去,房屋經受住了寒風的考驗,住在里面的人一個也沒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