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開始為了立威,夏族人用床弩殺了白山族一個人,但這個時代的人命真的很不值錢,當秦鈞挾著強大的武力表現出和平的意愿,并且用新奇的貨物讓白山族獲得實在的好處之后,雙方的交易最終在非常融洽的氣氛中完成。
竹筏戰艦多了十一個族人和一批蕁麻,八只船槳繼續劃動向上游進發。
而白山族也派出了一艘小竹筏,帶領秦鈞他們前往附近的另外幾個村子,用食鹽、熏肉和陶罐進行交換。
花了四五天的時間,秦鈞才完成了此次貿易之旅。
他總共贖回了四十七名夏族奴隸,還有一大批砍伐帶走的蕁麻,和整整一罐白山族人收集的蕁麻種子。因為要帶走的蕁麻實在太多,他不得不向白山族購買了兩艘竹筏,把蕁麻堆積捆扎在上面拖著走。
滿載而歸!
順流而下的速度要快得多,又過了五天他們就回到了龍村。
秦鈞先把帶來的族人安置好,然后就投入到了蕁麻的開發利用上。
蕁麻的葉子營養豐富,但是枝干上卻長滿了恐怖的尖刺,不但扎人還帶著生物毒素,讓人皮膚紅腫并產生劇烈的痛楚。
白山族人對此已經有經驗,那就是使用羊皮縫制的手套。
這種手套類似現代的烘焙手套,只分出大拇指而另外四指合在一起,戴上之后就能安全地收割蕁麻。
秦鈞在收購蕁麻的同時,把他們的手套也買了幾副回來。
首先是移植,蕁麻喜歡生長在陰涼的地方,秦鈞把龍村附近一處背光的山坡規劃了出來,命人砍伐樹木清理一片幾十畝的空地出來。
砍伐清理需要一段時間,秦鈞先把那二十株帶根的蕁麻種了下去。
至于那些蕁麻種子,等地方清理好了再播種一小部分,留下大部分等到明年開春再播下去。
最后是收割來的蕁麻,秦鈞讓人將上面的葉子去掉,只剩下麻桿扎成一捆捆的,放在一個竹筏上順流而下,另一個竹筏帶著十幾個人跟在后面,來到附近一處水流近乎停滯、水深不到一米的區域,這是秦鈞早就物色好的“漚麻池”。
把捆扎好的蕁麻扔入水中,用竹竿壓下去充分浸泡。
為了保證它們不漂浮上來,秦鈞讓人跳入水中把一個竹筏抬了起來蓋在上面,又從附近找了許多石頭壓上去。
做完了這件事,秦鈞他們乘坐另一艘竹筏回到龍村。
接下來就是慢慢等待了……
麻類植物的莖皮有豐富的纖維,但同時還有大量的膠質和雜質,必須使用一定的手段進行脫膠處理。
脫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麻浸泡在水里漚漬。
現在是秋天水溫有些涼了,秦鈞讓那些蕁麻足足浸泡了十五天,然后才指揮著一群奴隸把它們從水中撈出。
這些蕁麻浸泡后的味道……如果有誰冬天泡襪子忘了洗,過了一天之后那個惡心的味道,再加十倍差不多就是了!
奴隸們用竹筏把蕁麻運到水流較快的河岸邊,忍受著臭味和黏糊糊的惡心感,將它們的皮剝下來清洗掉腐爛的膠質,獲得灰白色帶有雜質的蕁麻纖維。
這些纖維帶回龍村,又被放在大陶盆里加入水和草木灰進行熬煮,利用堿性液體進一步脫膠,煮完再清洗、晾干、打散就可以紡紗織布了。
最簡單的紡紗方法,拿著纖維在腿上搓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