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開始考慮讓蕭鵬擔當東公教大祭司一職到底是對是錯了。。。。。。。
基里牧首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開始給蕭鵬掃盲:“方濟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里奧,意大利裔阿根廷人。用最直接的話語表達他的身份:梵蒂岡的老大,天主教皇。”
天主教皇給自己的視頻點贊?這是幾個意思?蕭鵬感覺自己腦子轉不過彎來了。天主教和東公教,盡管同屬于基督教兩大派別,但是它們之間的仇恨,那可是已經延續了千年之久!
曾經的一位東公教士師,更是公開聲稱:“寧見蘇丹的頭巾,不見教皇三重冕”!
‘蘇丹’可是伊斯蘭教里的官職,這寧可和伊斯蘭教交往,都不和同為信仰耶穌的天主教交際,由此可見兩者之間有多大的仇恨了。
其實天主教和東公教兩大教會千年來爭論不休的,都是一些極其瑣碎的細節。例如儀式時使用有酵餅還是無酵餅,要不要求教士結婚生子,圣靈到底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還是只由圣父而出。。。。。。都是這么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為了彰顯各自的權威性,雙方就在這些瑣碎的神學問題上斤斤計較,還長期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和主導地位摩擦不斷。
直到1054年7月16日,羅馬教皇派出了一個叫洪貝爾的腦殘特使,竟然直接代表教皇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和他的數名追隨者逐出教會!理由是他們拒絕在神學上服從羅馬教皇并承認其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地位。這下可惹毛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直接當眾焚燒敕令,并且直接把洪貝爾和他的助手逐出教會。這戲劇性的一幕導致東西方教會的決裂,此后東方教會被稱為希臘東公教,西方教會被稱為羅馬天主教。開始了各自的發展。
如果說這只是決裂,還不至于引發仇恨,后面發生的事情,則堪稱風暴了。
兩教分裂后,羅馬天主教在西歐,逐漸演變成政教合一的勢力,但東公教則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的入侵。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就試圖調解兩大教會關系,希望基督教世界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對抗伊斯蘭教。于是,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了。
而1202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徹底使兩大教派的關系,走上了不歸路。
當時的羅馬教皇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目的是攻擊埃及,解救圣地耶路撒冷,然后十字軍集結后,卻轉而去進攻同為基督教兄弟的君士坦丁堡。兩年之后終于攻陷了君士坦丁堡,隨后,開始燒殺搶掠,對自己的基督教兄弟毫無憐憫之情,四處搜刮財寶屠殺平明。最過分的是,他們將圣索菲亞大教堂洗劫一空,縱火燒毀了皇家圖書館,暴行就這樣持續了三天三夜。
這場悲劇使基督教東西教會基本上沒有了和解的可能。雖說東羅馬帝國隨后將十字軍驅逐出君士坦丁堡,不過經過十字軍的蹂躪后,東羅馬帝國徹底走向衰落。直至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曾經的東公教象征圣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成了清真寺。不過東公教仍得以保存,一部分東公教徒轉而北上,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直到1472年,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娶了末代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的侄女,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熊國東公教會地位隨之不斷上升,逐漸取代了希臘東公教會的地位。
時至今日,熊國歷史學家仍然自稱熊國為‘第三羅馬帝國’。
不過近二十年來,盡管在一些神學及教皇權威問題上難以消弭分歧,但是羅馬天主教和東公教會的關系,也開始有了緩和的趨勢。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上上任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他1999年訪問羅馬尼亞,與當地的東公教主教會面,成為自從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之后,第一位拜訪東公教國家的教皇。后來又成為1291年以來首位到訪希臘的教皇。甚至公開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行為向東公教道歉。
而他最新的繼任者方濟各,也延續了前任的策略,甚至曾經主動和基里牧首會晤。這無疑兩大教派進一步走向和解的新步伐。
當然,蕭鵬認為這也只是表面上的和解,畢竟一山難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這東西教會明顯都是大公老虎,今后誰占主導?誰的理論權威?這都是無法解決的死循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