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山脈連綿八百余里,峰巒起伏,層巖疊嶂,平日里白云環繞山腰,不識其真容,山林密布,飛瀑奇巖,珍禽異獸,多不勝數,景色雄壯秀美冠絕大燕國北方之地。
燕山西南麓有沙河大城為燕國王都通向西北的咽喉鎖要之地,因此往來客商不絕,各地貨物云集,商鋪遍布城中,人口達十萬之眾,甚是繁華。
沙河大城東北20里有一山,名曰“東來”,其山高二十余丈,樹木成陰,花鳥繁多,秀麗非常!山下有一條官道于此處經過,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山之上有一亭,號“迎客”,為二百于年前一富商所建,意在招攬客源,迎客待客,與客休息,眼攬沙河美景之意。如今時代變遷,那富商家族早已沒落,而迎客亭依然屹立于此,飽經風霜更顯蒼老古樸。
只見那亭上有一匾“恭謙迎禮”,左一聯“客東來人心疲倦保守財物當思來之不易”,右一聯“與方便待人誠信禮義不失方為做人根本”。
初看這聯,文理不通,細細思量到是別有一翻深意。進那亭中四面遠眺,數十里間,城池村落盡在眼前,那山石,河道,湖泊,樹木,花草,商鋪,車馬舟楫,行人喧嘩之景別有瀟灑出塵之趣味。
迎客亭西邊不足百丈處有一村,名曰“靠山屯”。村里住著十余戶人家皆以打柴狩獵耕種為生,民風極其淳樸。
村中百姓皆是一族,族中名人就是那建迎客亭的商人。如今時過境遷,子孫不肖,不能保守家業,已經沒了當年的富庶,百年前便棄了沙河城中的祖宅,來到此地定居。
村里有一戶人家,戶主叫王丙,老實巴交一輩子,除了種地,別無所長!他夫人李氏倒也長得端莊賢惠,勤勞節儉是村里有名的好媳婦。
什么刺繡呀!縫衣制鞋等女紅信手拈來,又養有雞鴨,種些蔬菜瓜果,幾年勤勞苦干,便把家業操持的越發興旺!為村中富戶。
夫妻二人育有一子一女。長女單名一個淑字,年方十歲,溫文爾雅極得母親真傳。幼子尚沒有大名,只有個乳名叫二呆,年方五歲,本來長的結實硬朗,可卻因出生時,一聲驚雷巨響,震得耳膜破裂,雖沒有聾,卻使聽力遠遜于同齡孩童!
便是因為此,讓人覺得他很呆,很傻的樣子,也就有了二呆的乳名,可他父親王丙,卻不想讓自己兒子頂個傻子的名號,過一輩子!
一日,他趕著驢車,去給城中李老爺家送菜,那李老爺近來新得了個千金,可把李老爺高興壞了,要知道那李老爺年近六旬,有三個妻妾,五個兒子,個個是精英俊杰般人物,唯獨就沒個女兒,如今終于了了心愿!
王丙與李老爺也算舊識,只是給他家送菜便有十年光景,所以這次,王丙特意帶了一根,他從山里無意中發現的老山參,作為恭賀李老爺喜得千金的賀儀。今個李老爺真是高興,所以多喝了幾杯,如今又看到王丙送來的老山參,所以心里十分愉快!
那老山參對于王丙來說,不過是自己上山砍柴,無意間發現的,他也無意變賣,只當做送人的禮品!
而對于那李老爺,這老山參,也不算得什么奇珍異寶,就在這沙河城中,自家的百草堂里,如此模樣的山參,也有幾十支之多!
可這對于他而言,卻是一個老相識,一個平常農戶,對自己萬分敬仰,對于自己喜得千金的由衷祝福!
他老李,不懼強權,但對于那些敬仰自己的泥腿子,還是十分歡喜的!
所以那李老爺面帶笑容的對王丙表示感謝,“魚尾賢弟何必如此客氣?你我二人相識多年,情義深厚!哪里用送這些虛頭巴腦的玩意兒!顯得多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