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取替代的血管,將病人食指、中指處的動脈及手背的靜脈都進行了“橋接”。隨著他技術的嫻熟,一條比一條做得好。
血管搭上橋后,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都開始血流暢通了!
朱醫生這才松了一口氣,豎起大拇指贊道:“做得很不錯!到了這一步,血流都暢通了,說明有望接活,斷手很有希望恢復部分功能!”
接下來,便是做拇指及手掌皮膚修復、前臂及手掌血管橋接。
林夕也干了快五個小時了,雖說他精力十足,還能繼續奮戰個七八個小時都不在話下,但是,有些技術和要點他并不熟,或者說沒有實際經歷過,還需要朱醫生進行示范。
好好的一臺嚴肅緊張到不行的手術,硬生生地被這兩人玩成了師生教授課,讓一旁的醫護人員們都很無語。
尤其是劉一冰,感覺到很慚愧,原本自己是作為助手,林夕只是給他一個機會觀摩,或者作為小助手的,結果,現在成了林夕是主力了。
幸虧劉一冰為人忠厚老實,心胸豁達,要是換了張勁松那樣的,估計要氣得當場吐血吧。
因為劉一冰身體不適,而林夕的表現又出眾,所以朱醫生就重點關照林夕,給他鍛煉的機會了。
當然,難度如此大的一場手術,能進展得如此順利,與朱建斌豐富的經驗是分不開的。
傷者手掌皮膚嚴重缺損,朱醫生就一邊講解,一邊從患者右大腿前側取了15×10厘米的皮瓣,將手掌皮膚修復,并用一部分皮瓣將拇指包裹。
“病人的拇指被磨得只剩下骨骼了。我們可以先簡單處置拇指,如果術后恢復良好,斷手能恢復部分功能的話,我們就可以做二期手術,重新再造拇指。”朱建斌言傳身教,毫不藏私,將自己幾十年外科手術中的一些經驗心得、小竅門等,都盡數傳給林夕。
別小看這些經驗心得或小竅門,其實真可以稱之為秘傳,沒有幾十年的浸淫,一般的小年輕哪里能領悟得到?
即便林夕聰明,但也需要時間去積累不是?現在可好,朱醫生傾囊相授,讓他簡直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隨后,前臂橈動脈及橈靜脈的缺損,朱醫生就讓林夕來操刀了。
林夕選取的是病人左大腿前側的血管,取了大約14厘米來替代。利用這些血管,在朱醫生的指導下,他很順利地完成了橈動脈、橈靜脈與環小指動脈的橋接術,這樣,前臂和手掌的血運也暢通了。
足足十六個小時過去了,手術室外,眾人散了又來,來了又散,畢竟,這都第二天下午了。
唯有病人的老公一直在堅守。吃的喝的讓工友帶來,醫院里又有廁所,這個男人一會兒坐在走廊椅子上,一會兒站起來來回踱步,十幾個小時沒睡覺,心中的焦慮從未減輕。
工友們的安慰,對他來說已經不管用了。若是時間再長一點,說不定他會崩潰,會瘋掉。這種精神上的煎熬,比手術中的病人還痛苦。
“這醫生咋還不出來哩?”
“是不是已經做好了,醫生們都回家睡覺去了?”他有點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