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主要收治肺、心臟、食管、縱膈以及胸腔大血管等部位疾病的患者,與機體呼吸和循環系統等生理功能緊密聯系。
在心胸外科住院的,絕大多數都是需要手術或者處于手術后恢復期的患者。由于心胸外科的手術通常較大,在術后,很少有直接回病房的,一般是送到ICU觀察,待病情穩定后再送回病房。
這一次,陳院士主要是帶大家查病房,并未去ICU。
查房的時候,見到有不少做胸腔閉式引流的患者,陳院士便讓大家嘗試一下,如何更換胸腔閉式引流瓶,如何更換引流袋,如何看水柱的波動判斷是否堵管等等。
陳院士本想親自演示的,但他話剛一出口,邊上就有一名主治醫生主動上前效勞,替大家演示這門技術。
有幾個研究生可能膽子比較小,抑或動手能力比較差,換的時候總是出錯,有的還會手顫抖,雖然陳院士沒罵他們,但是有個女生都緊張得快哭了。
輪到林夕的時候,大家原本以為林夕也會表現差勁的時候,哪里知道,林夕的動作猶如行云流水,一出手就跟練了幾十年一樣。
有人便忍不住問道:“林夕,你在杭城第一醫院也做過這個嗎?”
林夕便搖頭,實話實說:“我是在急診科,雖然有見過,但是比較少,而且,還沒有機會親自嘗試。”
那人便翻了個白眼,心道,信你個鬼!你個小白臉壞得很!
其他有幾人也撇了撇嘴,深以為然。真要沒練過,你第一次會這么熟?
林夕也沒法解釋,聳了聳肩,由得你們唄。唉,高處不勝寒,天才的寂寞無人能懂。
有人甚至想,這小林子還是個心機婊呢,知道在陳教授面前表現。陳教授火眼金睛,才不會被你糊弄呢。
他們卻不知,陳俊卿年輕的時候也是天才級人物,第一次操作胸腔閉式引流的時候,就非常熟稔。對他們這種天才人物來說,在腦海中模擬幾遍就達到了練習的效果,然后出手的時候,自然跟練習了很多遍一樣。
所以,陳院士對林夕的話倒沒有過多懷疑。
在巡視了幾個病房之后,陳院士在一名患者的病床前停下了腳步,其主管醫生頓時緊張,因為,他正遇到了一點難題,正在查找原因呢。
“這氣道壓力有點高啊,都接近28了!”陳院士看了一眼,就對身后的學生們道,“你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么這么高?”
那主管醫生的臉一下白了,這下糟了,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他排查了好久也沒找出原因來。這陳院士的眼睛真毒,咋就發現了呢?被陳院士當作反面教材,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且,主任可是要扣他工資的。
雖然,給學生們提供了素材,他自己卻要倒霉。
一群碩士忍不住地爭相表現,跟先前如出一轍。
那名長頭發、藝術氣息較濃的男生便率先道:“據我研究,一般大于20,就是提示肺或胸廓順應性差,如慢阻肺、哮喘、肺水腫、肥胖等,此外潮氣量、呼吸頻率的調整也可影響氣道壓力!”
一名戴紅框眼鏡,扎著馬尾辮的女生則說道:“可能與病人的體位有關,這名病人的頭偏低,膈肌較高,胸腔容積相應減少,因此造成了氣道壓力高!”
有人道:“我覺得應該排查一下呼吸機吸氣管路是否積水堵塞或者扭曲。”
有人道:“我覺得,可能病人氣管內有異物或分泌物產生,造成了堵塞!”
有人道:“要么是肺和胸廓的順應性降低,如肺組織過度膨脹,或伴隨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