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優點是,將眼前的瞬間定格成照片,許多年后翻閱今天。
而與之相比,有一件更加優越的形式,那便是日記。
照片記錄下的只是瞬間,而文字記錄下的則是一切。
李游偏愛于日記的形式記錄時間,因為在記錄的同時,他也可以思考。
一個相冊被擺放在距離李游不遠的櫥窗里,而李游本人則是埋頭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著:
當范良獲知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迷茫。
他用了一天的時間梳理自己的回憶,然后用了接下來的時間來向自己的生命告別。
從始至終,他沒有表現出多少對于自身生命的不舍。或者說是哀求憐憫。他珍愛這個世界,但是卻異常的灑脫。
對于其靈魂,我表示尊敬。
他的行為十分的符合邏輯,如同他的一生。
或許這不是正常的人類可以達到的狀態,但是無疑他是達到了如此的狀態的。
我看見了他身上纏繞著的無數的因果線,相信今后依舊是有無數的事情會和他有關。
他的靈魂的品質的確的獲得了提升,不過這種提升的幅度并不大,或許和其本身的狀態有關,我需要類比實驗。
與此相對比,有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范良的身邊,以其自身的靈魂為信仰提供,誕生了幻界生物。
一個具備了其妻子的記憶的“鬼魂”,其本質依舊是幻界的生物,在第一天結束的時候便出現端倪。
為了促進其成長,我提供了信仰傳輸的魔器。
如我所料,最終誕生了幾乎和其妻子沒有多大區別的幻界生物。
從此可知,所謂的幻界生物的誕生門檻,似乎比我的想象還要低得多。
似乎只需要一個人的一定的信仰的提供,便可以誕生。
那么,所謂的鬼魂的存在未必是沒有道理的東西,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說不定可以幫助我靠近靈魂的真相多一點。
但是,我需要更多的對比試驗,幸運的是,我已經找到了新的實驗品。
范良寫到這里,抬起了頭,微微的沉思了一會,繼續埋頭寫到:
我無法計算每一個靈魂的具體的結構,即使他們具備具體的質量,但是他們不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微觀領域無疑是十分有趣的視角。
可惜,在我的領域,似乎很難使用。
寫到這里,范良放下了手里的筆,隨后將筆記本收起,放在了地面上,地下裂開了一個口子,吃下了范良的筆記本。
范良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櫥窗里的相冊。
“十分有趣的體驗,希望第二個人,可以擁有和你相近的靈魂高度。”
.......
“于是啊,我就這么的一攤手,擺出了一個架勢。”
“喲,您這架勢,是要和人家練練?”
“不是。”
“那你這,什么意思呢?”
“散場了,拿錢走人。”
“嘿,我說你這。”
臺下哄堂大笑,臺上,一個高個子的男人穿著一件暗紅色的大褂,對著臺下鞠了一躬,隨后便離開了舞臺。